通向山里的路韩一创

钦州日报 2019-01-14 12:09 大字

在钦江和西江的一处分水岭——大隆山的南端,有两个只隔一块田的村庄,一个叫长田村,一个叫峨眉村。

两村一千多人口。昔日六百多亩农田,犁耙播种、插秧,成熟收割,出动所有的壮劳力,还是忙不过来。

不曾忘记,1973年一个夏天的中午,一个生产队几十个年轻人,吃了水塘里捞上的鱼,有的灌上了两碗木薯酒,吞下两碗稀粥,赤着脚,穿着汽车轮胎做的海陆空鞋,到三四公里外的冬桃麓,硬是抢在大雨之前,赶三趟,每趟挑回一百两百斤的禾担。就这样,村人比蜜蜂还辛勤,可村还是旧村,随处残墙可见,瓦砾散落在路上。村路是一条坎坎坷坷的小路,是用捡来的乱石堆砌的小路。出了村路,还是一条更小的路,是通到山麓深处的崎岖小路。

下雨时,小路泥湴溅到路边,粘在草叶或是簕钩上,斑斑驳驳;旱天时,路旁草木的空地,都盖着尘土,灰蒙蒙的一片。这路,村里的人代代走,年年走,月月走,天天走,走出了贫困村,还是要回到贫困村。那是灵山县灵城镇的贫困村。

俗语说靠山吃山。那山那田那地,倒是肥沃,翻一把,捧起一看,就知道是富含各种腐殖质土地,乌黑发亮,像是要流油似的。也不知是哪代的前辈,硬是把那麓肚刨开,开出田来,大的一亩几分,小的大竹笠大箥箕一般。

也曾耗费多少代人的青春,为了一口吃,还不断地在山上开荒,种木薯,插番薯,还播过旱稻,可是还是有很多人没有饱食过。何奈必须走的那条小路,稍不留神就会被荒草割破,或者被簕勾住皮开,不敢动弹。那条羊肠小路,系着十几座小山,牵着几十条小河,农民们靠肩扛手提,富裕简直是神话,绕来绕去仍然是贫困村。

贫困村属实不是光彩的。前几年,村人绞尽脑汁,外出打工的,经商的,是有人富了,可是富的不多,难逃打工命运。

后来,不知是谁走漏消息,要修一条通往深山里去的耕作区水泥路。许多人家就悄悄地在已经荒芜多年耕地里,砍掉了杂树,铲除了杂草簕篼,又种上了作物。

去年正值初秋,一阵阵隆隆响的机声回荡,打破了平静,好像特别高调的吟诗作对,山不再沉睡,麓已经苏醒。挖土机、推土机打出重量级组合拳,一条宽敞的路基做成。前个月还是大型机器的清晰牙痕和铝带痕迹,这个月一下子就出现了一条向深山野麓延伸的水泥路。

一条宽敞的大路修好了,习惯早起的老人,东边还没有发白,忍不住到那新路上闲狂。那些外出工作的人们,也纷纷回来看看这条希望之路,幸福之路。放学后,小孩三五成群,嘻嘻哈哈的踩起他们的“宝马”,一脚蹬一溜烟就拐过弯去了。

当地的人最清楚,这里真可谓山好水好,用山清水秀,是远不能形容的。那一地带的山麓多有不同,冬季草木照样青绿,有嫩芽有花开,大冷天反而使人有一股股暖流的感觉。到大热天却是风凉风凉的。

顺着这条路走,可以看到,山上麓肚,有滕攀树,有树攀藤,翠竹婀娜多姿。有许多要两人才能合围的大树,梧桐树、樟树、松树……仰望上空,可以看到大树伸手可与彩云握别。更有鸟雀成群,欢舞的,闲聊的。各种杂树野果,那个年代,肚子饿了,可以得到饱食,现在肚子饱了可有养眼的享受。自然生自然长的翻桃馒头稔子,还有野生芭蕉果。水也另有一番风味,甘甜的泉水汇队哗哗啦啦唱着山歌向钦江进发,游鱼却在跃水习武。有背部带锯齿锯擦鱼,有晶莹剔透的沙沟鱼,有黑茸茸的张牙舞爪山麓大虾,有金黄细嫩石燕鱼斑星鱼,还有金钱龟活动的踪迹。

路刚修好时,正值深秋。新筑的路旁,稻子片片黄熟,簇簇串串的柑果,在扶贫干部到来检查工作时,轻风作用,礼貌地对他们点头鞠躬,仿佛在向驻村扶贫干部倾诉感激之情。

现在,有了那条新路,村人更对美丽幸福乡村寄予厚望。走在那条新路上,看到了百香果园、柑子园、龙眼荔枝果园、生态鱼塘的田园风光;走在那条新路上,听到过对旅游业开发和山庄农家乐打造的热议声……

新闻推荐

党旗红 电商火 农民爽 灵山县灵城街道白水村发展柑果种植纪实

本报记者陆铭通讯员雷德生小游客采摘沃柑本报记者陆铭通讯员雷德生摄近年来,灵山县灵城街道白水村充分发掘资源禀赋,大力种...

灵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灵山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