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学子求学圆梦——钦州市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及大学新生资助工作探访
本报记者 吴扬雪
寒门学子早立志,艰苦求学亦是诗。
今年高考结束,学习成绩一向斐然的钦北区小董中学学子归达开却愁眉不展,十年寒窗苦读终于如愿等来了大学通知书。然而,父亲早逝、母亲不知所踪,看着去年才在危房改造政策的支助下由泥瓦房换成的砖混结构却依然一贫如洗的家,看着为养育他而辛劳驼了的背、霜白两鬓的祖父祖母,归达开打算放弃继续求学打工赚钱减轻祖祖父母身上的重担,报答祖父祖母的养育之恩。
助力学子 圆大学梦
在面临梦想与现实、孝道和前途的抉择,多日持续的精神焦虑中,班主任黄梦萍给归达开带来了一个“福音”——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并且还将赠予他500块的大学新生入学补助作为他去学校的路费,归达开喜极而泣,他的大学梦保住了!
围绕“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目标,近年来,钦州市贯彻落实国家各项学生资助政策,探索建立精准高效的资助服务,助力脱贫攻坚工作,为全市家庭经济困难的万千寒门学子带来了福音,照亮了他们的求学之路。据记者从钦州市教育部门了解到,2015年-2017年,全市发放大学新生入学补助约1571.4万元(特困大学新生助学金约800万元),资助14836人(特困大学新生约4000人),全市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共办理贷款合同 62368笔、贷款金额41199.32万元,各年累计本息回收率达99.9%以上。
市教育局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黄本芸向记者介绍,自2008年起,钦州市每年7到8月组织开展“情满钦州,爱心助学”活动,倡议企事业单位及个人捐资助学,设立市特困大学新生助学金项目,累计收到了社会各界捐款约850多万元,资助大学新生约4000人;在实现精准资助方面,对孤儿、丧失劳动力家庭学生、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或父母残疾的困难家庭学生、因突发事件致贫学生、因家庭主要成员患重大疾病致贫学生等5类学生进行特困助学金资助。同时,为了加大资助力度,钦州市从助学贷款中央奖补资金中预算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特困助学金,设一、二两等助学金,孤儿和丧失劳动力家庭学生享受一等助学金,一次性资助5000元,余资资助对象享受二等助学金,一次性资助3000元,多渠道筹措资金,场助力寒门学子一路圆上大学梦。
据了解,通过简化认定程序、下沉受理地点、创新方式方法等优化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服务,全市3个县区设立了5个乡镇代办点,基本构建起了县(区)南部、中部、北部均有办理点的“家门口办贷款”“无纸化办贷款”“一站式办贷款”等新格局。
完善机制 温情助学
如何完善机制,协同管理,让助学贷款更温情?市教育局黄本芸主任表示,钦州市将贷款申请、诚信教育和催还贷款工作结合起来,切实加强贷款管理工作。
一是抓先抓早。每年4月份,市县(区)提早布置预申请工作,要求符合条件且有贷款需求学生的贷款资格,由高中学校或中职学校于普通高考前进行预认定,确保每一位符合条件的申请贷款学生都能取得贷款资格。以宣传月为契机,各县区组织人员到辖区高中学校宣传预申请的流程和作用,以及正式办理贷款、签订合同的手续和流程,提高贷款资格认定的准确度。
二是源头把关。通过当面恳谈、书面测试、发放海报及联系卡等形式,对学生、家长进行诚信教育。灵山县、钦南区在贷款办理前,向每一位学生发放诚信贷款联系卡,联系卡上有还款时间、还款方式、联系人电话等信息,随时提醒学生诚实守信,按时还款。浦北县深入学校宣传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开展大接访活动,让每一名有贷款需要的学生认知诚信要求。钦北区将资助与育人相结合,开展“诚信、励志、感恩”主题活动,设计生源地助学贷款知识及诚信教育问卷,要求学生完成问卷并作诚信承诺后,再办理贷款申请,推动校园诚信文化建设。
三是“校地联动”。建立完善县区教育部门、镇中心校、村小学或村委会及资助工作人员、镇联络员、村小校长或村委干部的“三方联动”的助学贷款贷后管理机制,通过“三方联动”机制催促学生和家长按时还款。聘请贷后管理协管员,采取电话、短信、邮件、微信、QQ、上门等形式开展贷款催收工作,做好逾期还款学生诚信教育和跟踪管理。
新闻推荐
灵山讯8月25日,灵山县人民医院举办妇产科内分泌治疗及生殖感染新进展研修班。灵山县各级医院110名相关专业医护人员参加了...
灵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灵山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