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出汗水终见彩虹——灵山县檀圩镇华屏村村民劳祥先脱贫侧记

钦州日报 2018-08-23 10:59 大字

本报记者 陆铭

见到灵山县檀圩镇华屏村村民劳祥先时,他正在牛棚里忙着清理牛粪,忙着用刚割回来的新鲜牧草喂牛。劳祥先不时充满爱怜地摸摸小牛犊的背、大母牛的头,口里喃喃地道:“吃多点,要争气啊,我们全家人的希望全靠你们了。”说着,擦了擦满头的淋漓大汗,高兴地笑笑。

劳祥先有4个女儿两个儿子,在2015年底精准识别确定为“十三五”贫困户时,他的两个大女儿外嫁把户口迁出华屏村了,所以家里的户口本上只剩下劳祥先夫妻俩和两个儿子、两个女儿,共6口人。而劳祥先的爱人于2013年患糖尿病和脑梗塞,至2015年时已经住过3次院,把家底掏空,并借债10万元。当时4个儿女有3个在读书,特别是大儿子劳开武,2013年考上钦州学院,每年学费和伙食费要两万元左右,生活举步维艰。

因病因学致贫,劳祥先感受到生活的巨大压力,一时手足无措。

如何摘掉“穷帽子”,让一家人走出生活困境?劳祥先思考这个问题。面对困难,他拒绝“等靠要”,决心依靠自己的双手和党的好政策,用实际行动实现脱贫致富。

当时派驻华屏村第一书记的市安监局干部叶复科是劳祥先一家的帮扶人,看到劳祥先2015年时就养有母牛,叶复科动员劳祥先养肉牛。

虽然缺乏资金,但劳祥先立志脱贫的决心矢志不移。2016年,在市、县、镇脱贫帮扶人的指引下,劳祥先养起3头黄牛,当年除本收入7000元。2017年,他获得政府产业奖补2.5万元,再从朋友那里借来几万元,建起了一个50平方米的牛场,扩大养殖规模,又养起黄牛14头。劳祥先勤学养殖技术,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为了让牛快长体壮,他日夜奔波,又是种草割草,又是清栏消毒。功夫不负有心人,付出总有回报,这一年他仅养牛一项就纯收入1.8万元。当年年底,劳祥先家摘掉贫困帽,生活向他家展开了微笑。“很感谢市、县、镇政府的帮扶和支持,要不然,养牛场能不能建起来,牛能不能养起来,还要打个问号。”劳祥先说。如今他4个子女除了1个还在读书之外,有3个已毕业到了广东打工,年收入也有8万多元。

记者采访他时,他说:“以前一直为生活发愁,现在养牛赚了钱,简直不敢相信。”问起他下一步的打算,他说:“去年14头牛卖了11头,留了3头,后来又补充了两头,变成了5头。不久将增加5头,发展到10头,牛场要由原来的50平方米扩大到100平方米。”

随着收入的增加,劳祥先一家人的生活条件日益改善。已经脱贫致富的劳祥先不忘回报社会,帮助其他村民脱贫致富。他告诉记者,他将向同村及其他村民传授养牛经验,并帮助他们联系买家。

新闻推荐

关爱地贫患儿 成就健康梦想

本报讯(记者杨桂宁)地贫患儿可以申请补助了!昨天,记者从市卫计委了解到,为进一步做好出生缺陷防治工作,完善地贫防治服务和政策...

灵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灵山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