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大山里有三名老师坚守数十年——记灵山县烟墩镇六局小学木麻塘教学点

北部湾晨报 2016-05-03 08:11 大字

晨报记者李鹏钧通讯员 莫远飞周秀英

沿着弯弯曲曲的乡村水泥道路,走12公里,路的尽头,便是灵山县烟墩镇中心校六局小学木麻塘教学点。路旁梧桐花正开——朴素,洁白,无瑕,点缀山野间,淡淡的清香不时随风而来。大山里的坚守

木麻塘教学点,成立于上世纪70年代,至今已有40多年历史,因学生人数少,至今仍沿用70年代复式教学模式。“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岁月更迭,学生不知变换了多少,可是黄英吉、黄英远和陈明芬老师却一直坚守在那里,如同坚守山野的梧桐一样,年年花开花落。“叮!叮!叮!”,黄英远老师拿着铁锤,又一次敲响了挂在走廊上的圆铁块。下课了,孩子们纷纷走出教室,在楼前的空地上玩耍,还有的爬上高处,从光溜溜的斜坡上往下滑,大叫着:“滑滑梯啰!”“黄小杨(化名),别跑那边去,太高了,小心摔下去!”“黄小小(化名),你不要推黄大红(化名)。”……一手粉笔灰的陈明芬老师看着孩子们玩耍大声喊道。

教学点四周没有围墙,只有一栋黄绿色教学楼,孤零零地立于十几米高的山坡上。楼房建于1983年,建造时只有两间教室,2005年,黄英吉和黄英远自己动手,隔开几个小间,一间作办公室,一间作休息兼护校室和存储室,一间是学前班和一年级教室,剩下的分为两间较大的,二、四年级一间,三五年级一间。他们还利用假期修整了教学楼,硬底化了楼前的空地。如今,教学点从学前班到五年级,只有51名学生。

夫唱妇随以校为家

黄英吉的妻子陈明芬看到丈夫那么辛苦,家中孩子又多,全靠他那点微薄的工资,怎么办?她毅然来到了丈夫的身边,拿起了粉笔,当起了代课老师。她不曾想到,这一当,就是26年。26年里,她既教书,又种地,既顾校,又顾家。57岁的她,如果是公办教师,两年前她就该退休了。

人家都问她:“代课工资又低,你都能教20多年,你图啥?”陈明芬腼腆地笑笑,并不作答。“教学点已经搬了好几次地方了,最初是在村里的祠堂,我和英远也曾在那里读到二年级。”黄英吉告诉记者。

中心校曾经安排过老师到教学点,但留得最长时间的也仅仅是一个学期。我们最担心的是退休后谁来接这个担子。

40年来,黄英吉既教书,又做教学点负责人,期间去过主校任教两年,但看到教学点缺老师了,他回来了,再也没有离开过。

晚上、周末和节假日,黄英吉和黄英远轮流值班,看护学校。可简陋的办公室里,除了一台老旧的21寸电视机和一个饮水机,再也没有值钱的了。“怎么说也是学校的财产,要是门窗被破坏了,修理也是要花钱的。”黄英远说。

2009年,教学楼的几个门窗坏了,黄英远和黄英吉两人各出资500多元,换成了铝合金窗,办公室安装了铁门。

谈到这,黄英远哈哈大笑,原来,因为孩子们没有运动器械,他和黄英吉两人到山上去砍了一棵树,做了个简易的篮球架,供孩子们上体育课用,孩子们着实高兴了一段时间,但风吹雨打,早就腐烂不能用了。

村里的孩子穷,经常缺笔少簿,3人是经常给孩子们买笔买簿,花了多少钱,他们从没计算过。“每个学期,几十元肯定是有的。”黄英远说。

在教学上,最困难的是教英语,3人都没怎么学过,如今年纪又大了。没办法,只好买来一台点读机,到英语课时,就放点读机给学生听,让他们跟着读。

他们是村里的好人

提起教学点的3位老师,村民们都伸出大拇指,称赞他们是难得的好人,他们自掏腰包改善教学点的教学条件,为孩子们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

今年底和明年6月,黄英吉和黄英远将相继退休。“再怎么艰难,我们也会教下去,直到新老师来或自己教不动了。”黄英吉说道。

艰苦的付出,收获的是硕果累累。

黄英远3人搬来了一大沓荣誉证书,有镇中心校的,有县里、市里的,甚至自治区和国家级的,有教学奖和先进奖,还有论文奖,摆满了整张办公桌。“从这里出去的学生,有的考上了大学,毕业后找到了好工作。有的读了初中高中经商成了大老板,有一个还回到镇上办了工厂。”和别人说到此,黄英吉眉飞色舞,即便他再也想不起那些学生们的名字。

山里鹰总要往高飞,山里的梧桐却扎根山野,年年芬芳花开。

新闻推荐

灵山两名学生学校门前工地溺亡目前,调解和善后工作正在进行中

(记者李鹏钧)5月11日,灵山县新圩镇发生一起溺水事件:沙路小学两名学生在下午放学后,到学校门前一个工地处玩耍,不慎跌落正在建设的排水沟中,不幸溺水身亡。据了解,当天下午,灵山县新圩镇沙路小学两名一年...

灵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灵山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