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激活一方春水 ——灵山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现场见闻

广西日报 2014-09-05 17:32 大字

本报记者 韦义华  本报通讯员 江洪作 曹恒悦

8月26日,记者走进灵山县旧州镇六额、长基村委,这里是自治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现场,郁郁葱葱的农田、水流清澈的沟渠、平整的机耕路……处处可见农业综合开发为农村经济带来的生机活力。“现在机耕路宽了,水渠畅通了,管理方便了;过去人对面行走时闪身都难,现在可开拖拉机进来。今年夏收水稻时我把打谷机开到田边打禾,再不用肩挑,而且亩产增加几十斤,今后增产丰收有希望。”正在田间劳作的六额村村民张生喜形于色地说。

去年底,灵山县把自治区立项的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在旧州镇六额、长基村实施,今年6月底项目全部完成,重点建设了水利设施和机耕路。目前,建成小型蓄排水工程(拦河坝)1座,三面光渠道3.44公里,修建桥涵10座,修建4米宽的机耕路4公里,总投资330万元。

据项目建设负责人介绍,项目治理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重点,以产业开发为主线,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将农业综合开发和农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建设等相结合,把农业、水利、科技推广等治理措施配套实施,以提高土地效益。

“你看,这片农田共有105亩,现在都种上水稻;在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之前,这些田地由于水利失修,一直丢荒近10年,现在一年四季都能通水了。”六额村支书带记者观看了刚恢复耕种的农田。据了解,本次土地治理项目为六额、长基两村改造低产田0.26万亩。其中新增灌溉面积0.02万亩,改善灌溉面积0.24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0.22万亩,年节约水量21.2万立方米,扩大水稻良种种植面积0.26万亩,每年可新增粮食产量28.6万公斤。中低产田改造后成为稳产、高产的高标准农田,灌溉率达90%以上,防涝标准达到20年一遇。

六额、长基村通过中低产田改造,可有效引导农民从传统农业向规模化、标准化的现代农业发展,辐射带动一方群众致富。同时,加大优势农产品推广和良种良法科技培训力度,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走出一条规模开发、科学投入、建管并重的新路子。“现在村里发动大家种植糖蔗,我计划在秋季种植优良甘蔗10亩,增加收入,现在地选好了,正积极备耕。”六额村50多岁村民黄贤俊信心十足地说。

旧州镇是甘蔗种植大镇,但这两个村由于受制于路,群众一直没能发展甘蔗种植;现在机耕路全线修通,调动大家种植甘蔗的积极性。目前,两个村群众已计划在今年年底前种植糖蔗790亩,以增加经济收入。“土地治理后,我们将大力发展以马铃薯、辣椒、萝卜、白菜为主的秋冬种经济作物,优质农产品种植面积可达0.2万亩,产量达100万公斤,预计新增种植业总产值285.8万元,项目区农民年增收172万元,努力把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成为辐射带动一方群众长期受益的惠民富民工程。”旧州镇分管农业的黄副镇长说。

新闻推荐

“妈妈,我一定让您多活15年” ——记武汉工程大学灵山学子“自强哥”檀正闻

本报记者韦义华1月24日下午,灵山县人民医院住院大楼三人间的病房里,身患绝症的劳宏珍躺在最靠门口的病床上。“妈,我来了。”儿子檀正闻走到病房的阳台,润湿毛巾给病痛中的妈妈抹脸,他的动作很小,从眼...

灵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灵山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