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灵山烙画牛人自学成才最大愿望找画友开画展

北部湾晨报 2014-08-22 03:08 大字

简练传神的河虾、奋蹄飞腾的骏马、呼之欲出的鸟虫、随风摇曳的花草、凶悍生威的猛虎……这一幅幅画作,不是彩色画,也不是随意写生,而是用一把普通的电烙铁,在木板上留下的“烙印”。灵山县的苏茂高先生在茶余饭后,手持烙铁在木板上一笔一笔烙印,完成一幅幅栩栩如生的作品,这些作品在古代就有一个名称:烙画。

烙画艺术的“懵懂”爱好“这幅是猛虎图,这幅是奔马图,这是春夏秋冬四季图,这是清明上河图,共由9块板材组成,从临摹到完成共花了4年多时间。”苏茂高向记者介绍他的作品。“最初接触烙画时,我只知道是用烙铁作画,对其他方面一无所知,甚至不懂得中国烙画悠久的历史。”苏茂高现在回想起来,还为自己曾经对烙画的无知而感到腆然。当时他只是想将自己喜欢的画作,通过某种艺术形式长期保存下来,从而体现出这些作品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浓烈的民族特色。

心动不如行动,2008年9月的一天,他从朋友处弄来一些木板,在网上找了几幅自己喜欢的画作,照样画葫芦地临摹之后,对着木板上隐隐约约的图案,拿起烧得冒烟的电烙铁.就此走进了烙画艺术的殿堂。

刚开始烙画的时候,由于缺乏技术交流和烙画方面专业知识,不是被烙铁烫了手,就是烙铁温度过高烙坏了木板。苏茂高利用工作空闲和业余时间,专心致志于这项艺术。熟能生巧,无师自通,2012年11月,经过四年多时间断断续续的摸索,苏茂高完成了第一幅烙《清明上河图》。

整幅烙画按照原画一比一的比例,重现了我国北宋时期京城汴梁及汴河两岸的繁华热闹景象和优美的自然风光。全图由九块画板组成,每板长70㎝×宽28㎝×厚3㎝,共六米多长,每块木板上的图画首尾相连且独立成篇,虽然画面没有鲜艳的色彩装点,但画中的人物、牲畜、亭台楼阁、船只屋舍、陌陇农桑等景物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在木头纹理的映衬下,形成了自然古朴的视觉效果。

烙画艺术的魅力“这是取材于齐白石的《河虾图》,画面上二虾相嬉,其一拱背作跃动状,后有一虾似从外游入,虽无水的具写,但感觉虾在戏动,水波澹澹,长须飘飘,划动有声,呼之欲出。”苏茂高介绍说。“这是取材于郑板桥的《竹》,竹是中华民族美德的物质载体,是高雅、纯洁、虚心的象征。烙画下的墨竹,以叶为点,以竿为线,叶竿参差,浓淡相间,错落有致;碧叶经冬而不凋零,竹枝疏朗而不孤单,竹影婆娑,清秀潇洒,具有较强的立体感。”

“烙画线条的深浅、画面的虚实是通过烙铁笔头温度的变化、力度的轻重、速度的快慢体现出来的。这烙画是中华艺术长廊中的一朵奇葩,讲究的是手腕力道以及烙具温度的掌控,还有浓烈的爱好和持久的恒心也是每一个烙画者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苏茂高说道。

夏天,烙画时手中仿佛捏着根火筷子;冬天,烙画时产生的烟雾以及烧焦的味道,弥漫在房间里久久无法散去。几年来,用于烙画而烧坏了的电烙铁有尖嘴的、撇脚的、自制的约十多把。苏茂高不时搓着由于长时间握拿烙铁而熏烤得皮燥开裂的右手说:“这些苦,我觉得不算什么,就是喜欢。”

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开始时对烙画真是一无所知,没有业内人士的指点,纯粹是一种爱好,后来在上百度后,才知道烙画的历史。”苏茂高告诉记者,烙画又称烫画,火笔画,烙画源于西汉、盛于东汉,汉族传统艺术珍品,烙画不仅有的中国画勾、勒、点、染、擦、白描等手法,还可以烫出丰富的层次与色调,具有较强的立体感,酷似棕色素描和石板画,因此烙画既能保持汉族传统绘画的民族风格,又可达到西洋画严谨的写实效果。使其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因而给人以古朴典雅、回味无穷的艺术享受。“除了有些书法基础外,艺术的基础比较差,目前只能通过临摹,把画临摹到板材上,再把画烙下来”。苏茂高说,目前最大的愿望就是能结识一些志同道合者,增加交流,增长见识,能够自行创作出自己的作品,特别是一些反映灵山风土人情、历史文化、乡村物件、时代变迁等方面的题材。合适的时候在灵山举办一个烙画画展,让更多的人接触和领略到中华民族传统绘画艺术的不同风格,感受其独特而古朴典雅、回味无穷的艺术魅力,让更多的人喜爱并关注烙画。(晨报记者 李鹏钧)

新闻推荐

六名孩子救人行为应该褒奖

8月23日,钦州市灵山县平山镇宁威福等六名小孩下水救一名跌入池塘的老人,可老人被救上岸后已经死亡。事后,宁威福的父亲希望老人家属能表扬孩子,证明孩子的见义勇为行为。但是遭老人家属拒绝。他们说,...

灵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灵山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