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山村支书周善友的致富志气——请缨当支书扶贫谋发展

北部湾晨报 2014-07-01 03:13 大字

晨报记者 何治林 通讯员 莫远飞 陈 静

灵山县新圩镇茶田村,是有6个自然村的偏远山村,由于交通、信息等因素的制约,2011年茶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仅1750元。然而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走马上任的党支部书记周善友凭着一股韧劲,带领村民开启了脱贫致富路,使得茶田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主动请缨:脱贫就是要迎难而上“以前,路是坑坑洼洼的,一到下雨,几乎不能走。大家除了种田和外出打工,几乎没有其他的收入。外面的女孩子都不敢嫁进来。”回想起当年,灵山县新圩镇茶田村黄大伯深有感触。脱贫任务艰巨,无人敢接过村支书的担子。2011年,周善友以一句:“我来干!”的担当,当选为茶田村党支部书记。

走马上任的第一天,周善友绕着村子走了好几圈,“想啥呢?”路过的群众看见沉思中的周善友问道,他脱口而出:“脱贫。”“脱贫?这破地方还想脱贫?”觉得不可思议的群众不禁发笑,但周善友认为这并不是天方夜谭,只要大家齐心协力踏踏实实地做事,脱贫指日可待。他召来村民代表开会,经讨论商量提出了五项脱贫计划:修路,建设人饮工程,建村委办公楼,大搞经济发展,建村委医疗室。

有所作为:让村民日子过得舒心

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为了把路修好,周善友带领村两委的同志走家串户动员村民出钱出力。只是,村民们都在温饱线上徘徊,腿都走酸了也没筹到几个钱。该如何是好?当听说灵山县主要领导到茶田村调研时,周善友拍了拍脑袋:“还有政府可以依靠嘛。”于是,他将困难一五一十地向领导进行了汇报。了解情况后,县委、县交通局、扶贫办等相关单位给予了帮助,3.8公里的环村路建设项目得以落实,随后2.2公里的进村路又修了起来。至今,茶田村共修建了6公里的水泥路。

路好走了,饮用水却依旧是个难题,一到雨季泥沙就会把村民家的井水染黄。在听取群众想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把山上的泉水引回来啊。”村民的一句话提醒了周善友。于是他便带着几个热心群众走遍了周围的山岭,发现离村800多米的虾塘麓水多而甘甜,而且比村子高出近20米,不需要动力就可把水引下来。

2012年,经村两委努力,该县水利局决定给予项目支持,投入80万元建设人饮工程。此时,周善友却决定自己所在自然村先不建人饮工程。原来他的所在村地势较高,水要经过加压才能引得上去,但资金却不足。这遭到了同村人的反对,同门兄弟甚至指鼻子喊“这个人连兄弟也不顾了!”面对这些,周善友耐心劝说:“让那么多人喝不上水还不如我们自个喝不上,今后还会继续争取项目的……”最终,同村人接受了他的做法。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人饮工程现已建成,解决了2000多村民的饮水难题。村民们只要一拧开水龙头,就有清澈的甘泉流出,群众都乐开了花。现在,全村就他所在的自然村没有自来水用,周善友的妻子一天上下还要走数百级阶梯挑水。

公而忘私:一心助人发财

渐渐地,周善友在村民中树立了威信,大家有什么事都爱找他。不过,他的妻子却高兴不起来,除了自家要担水的原因外,还因为他将身心都投入到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建设中,忽略了自家。她说:“原先我们自家还搞竹编织生产,他当支书后就不做了。人家个个都发财了,我们家经济却走了下坡路。”为此,儿子也说过他,周善友都一笑了之,又继续到县扶贫办了解扶贫政策。

原本就养有两三百羽鸡的刘岩东和周凤昌两家,从周善友那里听说到有政策扶持后,选择了扩大规模。在他们的带领下,不少村民决定与县公司合作,实行“公司+养殖户+基地”的模式,半年后他们尝到了甜头。看着群众的日子越过越舒心,周善友带领群众致富的步子越迈越起劲,发动群众种植了沉香、黄花梨等名贵花木30多亩,养殖生态鱼2万多尾,仙草50多亩,砂糖桔30多亩。

如今,茶田村路好走了,村委医疗室、办公楼建了起来,人均纯收入逐年递增,2012年2100多元,2013年2300多元,2014年预计达2700多元,当初的承诺一件件地兑现,周善友心中有了更大的目标:2015年要实现人均纯收入5000元/年,实现道路村村通,让90%的居民住上新楼房。

新闻推荐

桂合丝全力打造世界一流丝绸企业

(记者江洪作)近日,记者走进灵山县桂合丝业有限公司,在一个新的厂房里看到工人们正在紧张操作崭新的机器纺丝织绸。该公司技术总监马龙工程师告诉记者,这条新的生产线就是刚新上的丝绸生产项目。“该项...

灵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灵山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