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农民自创垃圾焚烧炉 ——灵山县“清洁乡村”实践出真知

广西日报 2013-08-15 13:00 大字

本报记者 邓 萍  本报通讯员 莫 萍

干净的村道旁,一个垃圾池整齐堆砌着玻璃瓶等丢弃物,另一个垃圾池里的垃圾在燃烧,一位妇女提着印有“清洁家园”字样的垃圾桶,正往燃烧池里倒垃圾。8月7日,记者在灵山县武利镇三角村委后背碑村看到,来这里倒垃圾、烧垃圾,已成为村民的生活习惯。

村支书黄权扬向记者介绍说:“这是我们村的‘第一代\’垃圾焚烧炉,确切地说,是一个焚烧池,实行垃圾集中与焚烧‘二合一\’;旁边另一个池是放可回收和不可燃烧的玻璃、金属等垃圾,我们叫它们做‘子母池\’。”

两个月前,黄权扬参观了镇里购进的价值1.8万元的垃圾焚烧炉。这个焚烧炉足有两吨重、6.5米高,移动安装不方便,垃圾要晾干、用木柴助燃才能烧,还要人看管,成本太高。不过,黄权扬从中得到了启发,回来后按照建土灶的方式建垃圾池,在池底上方约30厘米处铺上钢筋,垃圾倒在上面,下层通风,让垃圾容易燃烧。

“惟一不足就是露天。后来,群众又集资了1000多元给焚烧池戴了顶‘帽子\’,这样下雨天照样可以焚烧。”

跟随黄权扬来到独岭村,记者看到了该村的‘第二代\’焚烧炉。黄权扬自豪地说,过去婴儿的“尿不湿”埋到地里不易烂,烧又烧不着,现在炉里闷上半天,水分干了就容易烧掉。炉子每天能处理500人的生活垃圾,操作简便,造价不到2000元。村民梁安倩是个热心人,自愿当保洁员,每天收集可回收垃圾和负责点燃垃圾。三角村委共有4400多人,20个村民小组,群众每人每月只交1元垃圾费。

灵山县领导介绍,目前全县农村正在推广这种焚烧炉,仅武利镇就建了36个。

新闻推荐

灵山:联社做“代理” 惠民村村通

本报记者邓萍本报通讯员邓海仙近日,个体户黄先生听说灵山县农村信用联社开办有存款担保代理手机销售业务后,马上到信用社办理了手机银行业务,并成功转出一笔跨行汇款。近年来,灵山县农信联社充分发挥...

灵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灵山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