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窑洞文化你了解吗?(下)
三、窑洞的种类
陇东黄土高原是中国黄土层最深厚的地方,而庆阳地处典型的陇东黄土高原区,是窑洞最多最稠密的地方。窑洞密密层层,鳞次栉比,有人曾喻为:如挂在云雾中的洞天神府,似镶嵌在黄土高原上的颗颗明珠。上至周先祖时期,土窑洞就遍布山原谷地。《诗经》称为“陶复陶穴”,唐宋时期,窑洞种类增多,每个窑洞有了明确分工,有暗庄、明庄和四合院庄,明清时期出现了小城堡,高大土墙将一组窑洞或土炕围起来,以防御兵荒和盗贼,俗称为堡子。
窑洞的修建,庄面子一般高至九米,长十七至二十三米,用镢头修刮成水波等花纹,正面挖窑三至五孔,侧面根据地形也可挖一至三孔窑,前面取土为平空地,一般为三面筑墙,修建大门门楼。窑洞一般高四米,宽八尺至一丈,深三丈,正面的主窑比其他窑洞略高,作正堂为长辈居住。窑口砌墙安门窗,一般为一门三窑洞或一门二窗,靠窑顶的窗子称天窗。窑内靠山墙均盘有土炕,土炕一边紧接山墙,一边紧连窑壁,留有炕洞门,“烧柴点炕,满窑生暖,主窑坐炕,其乐融融”,修窑洞一般依山形走向,避湿就干,避低就高,避阴就阳。
庆阳窑洞的种类很多,细算可分十多种,但按大类分,有三种,即明庄窑、土坑窑、箍窑。
明庄窑,也叫崖庄窑,它一般是在山畔,沟边,利用崖势,先将崖面削平,然后修庄挖窑。“陶复陶穴”中的“陶复”,指的就是明庄窑,有一庄三窑和五窑,也有五只以上的,宁县瓦斜乡有一个千年大窑洞,占地200平方米,一门五窗,窑内可容纳数百人集会。在董志原、草胜原等大原上,也有利用胡同修庄的,由于崖势不高,有得下挖几米再挖窑,往往形成三面高,一面低,这种庄子被称为半明半暗庄。
土坑窑:这种窑都在平原大坳上修建,先将平地挖一个长方形的大坑,一般深五至八米,将坑内四面削成崖面,然后在四面崖上挖窑洞,并在一边修一个长坡径道或斜洞子,直通原面,作为人行道。“陶复陶穴”中的“陶穴”即为这种下沉式地坑庄。这种窑洞实际上是地下室,“冬暖夏凉”的特点也更为显著。
箍窑:箍窑一般是用土胚和麦草黄泥浆砌成基墙,拱圈窑顶而成。窑顶上填土呈双坡面,用麦草泥浆抹光,前后压短椽挑檐,有钱的人还在卜面盖上青瓦,远看像房,近看是窑,用长方形或正方形石块箍的窑洞称石箍窑。
庆阳窑洞按用途分还有很多种,在正窑面或在庄子崖面正面两窑口之间的上部,挖小窑一孔,修阶梯而上,可以高瞻远瞩,多为防盗而用,称为高窑。在窑内一侧挖一小窑洞,多为储藏贵重物品或粮食而用,叫拐窑。住家窑洞因用途不同,名称也有所不同,有客屋窑、厨窑、羊窑、中窑、柴草窑,粮窑、井窑、磨窑、车窑等等。
四、窑洞居民信仰习俗与住宅禁忌
人们的信仰,是从人类原始思维的信仰中传承、变异而来的,主要有祖先崇拜、宗教活动、灵物信仰以及占卜、相面、堪舆等内容。信仰对做事有着无形的指导作用,人们在做某件事之前总是会不由自主地考虑到这件事忌讳什么。由于信仰习俗的影响,在窑洞住宅中就有了很多的禁忌:
1、禁忌在正修庄窑洞的周围响鞭子或响纸炮。俗传,响鞭子或响纸炮,会惊得土牛睁眼睛,土牛眼睛一睁一动弹,窑庄会倒塌。
2、忌庄宅前后有道路。庄院前面或背面有直路,称“前冲射”或“后冲射”,对主家不利。
3、忌庄院门前栽桑树。因桑与丧谐音,所以民间禁忌在门前植桑。俗传前槐后桑,桑树应栽于后院。
4、忌庄院或房屋前高后低。此类庄院称倒栽庄,对主人不利。
5、忌庄院或房屋右高左低。民间认为左为青龙,右为白虎。有“宁叫青龙高万丈,不叫白虎抬头望”之说。
6、忌在庄崖顶上向下抛东西。民间俗传“三尺高个崖崖,底下有个爷爷。”从崖上往院子里扔东西会惊犯土神爷。
7、忌从崖上往院子扔黑羊毛或黑毡片。以防黑煞冲犯庄宅而不吉利。
8、忌挑空桶入室。挑空桶进院落或灶房,家中财粮将外流。
9、忌打窑建房为双数。因“四、六”不成事。
10、门窗忌用槐木。因槐左为木,右为鬼,鬼把门户不利。
11、忌前半夜公鸡叫鸣。俗传公鸡半夜叫鸣,国家有事。
12、忌母鸡下软蛋、叫鸣。凡遇此,家宅不安,应在门槛上砍掉鸡头。
13、忌从崖上往下小便。俗传,往崖下小便会冲犯土地神。
在宁县采访原博物馆余馆长时,我们还了解到丧葬与窑洞的一些关系:
灵柩被落放于明坑边沿后,众孝子要跪于墓地前方烧纸,他人用绳用手将灵枢扶下入墓窑内。在棺板底下放一根滚木,利用滚木滚动,墓窑内的人可把棺材放正放好。由阴阳用罗盘定好方位,待将灵柩放正后,墓窑内的人,点燃油灯,放好衣饭罐罐后要倒退出来,边后退边要用工具或谷草把脚印手印抛掉,否则,不吉利。下葬前还要把铭旌所请的题衔人名和送旌者的姓名取下来,不能埋入墓内。灵柩放正后,先由死者长子抓一把土放在棺木上,举行了这个“添土”仪式后,由两三个人用土墼子把墓窑口封严实,快封到墓窑口顶时,要把一些香纸点着,放进墓窑,再泼一勺清油。这时,墓内的油灯所燃的气体和香纸的气,袅袅飘旋,封墓窑口的人把口顶封严封实,里面的雾气就不会外散,称为聚脉气。然后,所有送葬的人都拿铁锨拆土埋坟,直到埋好坟冢。边堆坟冢,边要把坟顶插的引魂杆杆往上拔一节。待坟堆埋好后,按照次序在坟前排列好纸活,摆好献饭。众孝子点纸后,将神牌和纸活点燃,直到烧为灰烬,再把所端的献饭撒在坟园,众人方可返回。众孝子要到附近的祖坟上祭祖烧纸钱。参加送葬下葬的人,返回到主人家大门前时,早有人点燃一堆火,放一碗水,碗上放一条刀刃子。所有送葬的人,都要从火堆上燎过,并要手指蘸一下碗里的水,意为邪气被火燎却,被水洗尽,被刀斩了,会大吉大利。
住在窑洞里,本就是与黄土地,与自然最好的亲近。而这里的人死了之后,要落叶归根,也还是有着非常的讲究。他们生死都与黄土地不分离。
在我们考察中,从原博物馆馆长于馆长处了解到土葬在这里独具特色,在文化习俗上更值得研究保护的。但据国家政策规定除少数民族有土葬习俗的允许土葬外,其他地方是不允许土葬的。这就产生了实际情况与国家政策间的冲突。
晚清以来,由于近代西方文化的冲击、经济与交通运输的发展,窑洞居民和外界的接触也日益频繁,人们的信仰也产生了一些变化。近年来庆阳人的信仰不再仅仅局限于对土地神等中国传统的神仙的崇拜,人们也开始信奉西方的天主教,这都是为了祈福保平安,生活经济条件差的人更是期望得到这种保佑!于是产生了信仰的多重崇拜或是信仰的转移,我们在当地窑洞居民中可以看到他们既祭拜土地神,也信耶稣,当地居民的对联中可以明显地看出西方的主和中国的神的结合。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也有人不信任何宗教。这就造成很多知识分子提倡保护中国传统文化遗产和其自身没有信仰的矛盾,这个问题也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思考。
尽管庆阳在经济发展上开始有了一些近代意义上的变革,导致一些地方祖先崇拜的相对衰落,但目前就整体而言,庆阳人长期以来形成的神仙崇拜意识依然稳固。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信仰能否持续以及它将如何,变化值得我们开展进一步思考和研究。
五、故事传说
居住在当地的人,对关于窑洞的故事传说所知甚少,他们只是知道窑洞冬暖夏凉,有利于身体健康,而对它的历史由来一无所知,年轻一代的人更不了解自己所居环境的历史。这种情况可能是中国现在普遍存在的,这也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我们所了解到的关于庆阳窑洞的历史和传说,只能从研究庆阳民俗文化的学者口中及相关资料中得知。
窑洞源于周祖时期。关于周祖的传说,《庆阳文化春秋》里有描述:庆阳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寒浞杀了后羿,也要处死不窋。全家劝他赶快逃走,但他丢不下全家老小,迟迟不动。就在他将被处死的前一天,突然一只凤凰落在了院里,向不窋连连点头,不窋会意,知道凤凰是来搭救他的,便在家人催促下骑上了凤凰,可是他身体太重,凤凰几次想飞都飞不起来,这时来了一位武士打扮的人,到凤凰眼前,轻轻用手一扶,凤凰便腾空而起。凤凰驮着不窋飞啊飞,不知飞了多久,突然看到脚下是一片青山绿水,风景秀丽的千顷沃野。从此,不窋就定居下来,因为他有种庄稼的技能,便教民稼穑,发展农业,受到当地人民的拥戴。
关于不窋,李仲立先生还在《论不窋》一文中说,陇东庆阳属华北黄土高原,在古代森林茂密,内有泾河支流数条。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气候比较温和,是农业的耕作区,山坡上也可放牧。周人窜至陇东庆阳一带当是比较理想的地方。不窋率领周人以今庆阳城作为活动的中心地,在环江和东河汇于马莲河之处,修筑了城池。他认为,不窋的名字可能与住窑洞有密切的关系。周人的首领,曾世为后稷,除弃有名字外,不窋之前其余首领未见其名,故有世系缺乏之存疑。不窋可能当时也未有名,不窋之名是到“戎狄之间”即甘肃庆阳后,人们才呼叫的,然后以不窋之名载入史册。所谓“陶复陶穴”是指周人到庆阳后,根据地形地貌的不同,在大原、川台和半山腰沟畔所挖的两种不同形式的窑洞——地坑院和崖庄。
对于现今结婚仍然称为入洞房的“入洞房”,我们庆阳窑洞文化调查一行中才有了认识。最早的入洞房就是和窑洞有关的,正宁县曹焕荣先生告诉我们,这里的洞指的就是窑洞。到了后来,有人解释为深邃的内室。语出陆机《君子有所思行》:“甲第崇高闼,洞房结阿阁”。以后称新婚夫妇的卧室为洞房。而结婚的习俗在各地是不一样的,随着时间的变迁,现今已抛弃了封建社会中的男尊女卑的观念,在以后,庆阳的结婚习俗也在不断变化。(完)
据微信公众印象庆阳
新闻推荐
以五保老人名义报销自己的医疗费6万余元,虚列支出从单位财务账内套现正宁县民政局原局长获刑一年
(记者焦太霞)正宁县民政局原局长陈某某以五保老人李某名义报销自己治疗糖尿病费用6万余元,同时还虚列支出从单位财务账内套取33万元,用于单位支出。11月3日,庆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对外公布了该案的...
正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正宁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