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疑解惑 打通群众“思想关”

陇东报 2019-12-26 00:33 大字

1991年,23岁的我从甘肃农业大学毕业,分配到庆城县高楼乡王塬村农作物良种场工作,从此和农业技术推广结下了不解之缘。我在大学里主修的专业是“设施瓜菜”,这在当时还是一项新技术。那个时候,庆阳的农业生产技术较为落后,农民的种植品种单一,以粮食作物和油料作物为主,而且是“靠天吃饭”,产量低效益差。“设施瓜菜”这个概念对农民来说,还是个新鲜词。

庆阳素来享有“陇东粮仓”的美誉。这里的光、热、水完全可以满足蔬菜生长发育的要求,而且具有昼夜温差大、雨热同期的气候特点,有利于蔬菜有机物质的合成和干物质积累,适宜在川台地区发展蔬菜产业。

参加工作后,我接到的第一个任务,是在三十里铺韩台子村帮助群众建蔬菜大棚示范点,发展设施农业。听到要建水泥房子种蔬菜,很多群众感到疑惑,“这能成吗?”“这恐怕难了。”

一到村上,我们就把有种菜意愿的农民召集在一起,大家坐下来慢慢说,先给他们讲“设施蔬菜”到底是怎么回事,怎么搭棚子、怎么种、怎么管理,现在有哪些扶持政策等等,给群众一一答疑解惑。

最初,群众有意愿参与的还不少,统计下来有180个棚,可是到了实施阶段,准备建棚的时候,剩下不到三分之一。尽管政府有补贴政策,但是从建棚、配套水电加上田间管理等,还需要群众自己拿出一部分钱投入。

当时,群众一年的收入不过一半千块钱,能出个万元户那都是了不得的事。这几千元的投入难倒了不少人,再加上群众的思想观念还没有转变过来,春播秋收,靠天吃饭,撒下种子、施了肥、浇了水,能收多少就是多少,千百年来的种植传统就是这样,可以说,基本上还都处于粗放型的作业和管理。

对于群众来说,如果让他们先投入再见效益,这其中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万一种不成钱不就打水漂了?所以,很多人在思想上就“想不通”,这无疑加大了我们的工作难度。

怎么办?我们思来想去,最后决定从一小部分有意愿的群众身上打开突破口。

新闻推荐

庆阳市民反映:声称“全程高速”实际却走国道 运管部门:属驾驶员宣传误导

本报记者高于婷日前,有市民在陇东报微信后台反映,他经常在外地打工,偶尔回家时发现西峰汽车北站的营运车辆存在欺骗行为。在...

庆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庆城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