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老油坊

陇东报 2019-06-20 01:00 大字

文/通讯员 何得鉎 图/通讯员 周著铭

庆阳有不少地方是以油坊命名的,如油坊湾、油坊梁、油坊崾岘等,可见手工传统油坊在庆阳人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多么重要。食用清油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备品,但操作工艺繁锁而费力。

近年来,随着现代化机器榨油技术的出现,乡村一个个老油坊相继关门停业。近日,笔者有幸在庆城县乡贤文化研究会微信群里看到本县乡贤研究者发布的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老油坊作坊照片,隐隐中有一种似曾相识和依恋之感,故配以文字,留存纪念,免得传统工艺技术消弭在历史长河中,后人只能凭空臆想。

手工老油坊榨油利用的是杠杆原理,有些地方称之为“千斤榨”,就是用千斤之力压榨各种油籽作物,如菜籽、胡麻、麻子、杏仁、荏、芝麻等。它是古代劳动人民长期在生产生活繁衍生息中,与大自然索取生存所需食材,不断奔波、演变、进化从食物中萃取植物油食用,也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通过代代薪火传承得来的一种脱渣取油的技术和方法。

在庆阳,一孔土窑洞,便是榨油的地方。昏暗、空旷的工作环境,油梁大头在窑洞里面,镶在有横梁的墙壁中,竖放着的,占据油坊大部分面积,一般它是建油坊时从别处买来的,起码有几百年的历史。常年榨油,大梁上沾满油渍落满灰尘。油梁分别由一根长15米、直径1米左右的原木做成,得好几个人才能抬得动。

油坊一般分为大榨和小榨,大榨为石二榨,基本操作流程在一孔油坊完成。小榨为六斗榨,炒籽锅、蒸锅、石磨磨油籽等在一孔窑洞,榨油在另一孔窑洞。一角摆放着一个直径1米、高80厘米的圆形木桶,这是用来盛放磨好蒸熟的胡麻、菜籽等油料的;窑洞的一角放着石磨,是用人力或畜力马、骡子、驴拉磨,磨蒸熟的油料供压榨植物油使用。在石磨旁边,有一个用泥坯垒成的直径近2米的大锅台,是用来蒸胡麻、菜籽等油料的。

把油料榨成食用油要经过20多道工序。首先要把筛选好的油料用石磨磨成粉末,然后放进蒸锅蒸熟,锅中冒出的蒸气炙得人满脸通红,浑身湿透,也不敢离开蒸锅半步。胡麻、菜籽等浆蒸好了,又得忍着烫,趁热把冒着白气的油料浆放在早已摊开的麻袋上裹好,再用木头做的箍子箍好,包成坨子放进油井中,油井每次可以放5个坨子,然后利用杠杆原理把油压出来。每一次油井中的坨子都要压3次,清亮的油才能一点一点地渗出,滴到油瓮里,整个榨油过程需要耗时两天多。

将圆形的油坯一个个砸实装好,至少得三四条汉子铆足了劲才能把5个装好的油坯迅速准确地码在大梁下,不能有一点歪斜,码得不好就会影响出油率。码好后,其中一个汉子转动一旁的木轮子,那高塔下的油坯像变魔术一般,在一阵唰啦声里缓缓变矮了。金黄的、透明的油像稠稠的泉水,随着人们高亢的号子声,哗啦啦淌个不停……

每年冬天是榨油的好季节,开工时噼哩啪啦放上几串鞭炮,告示乡邻今年的油坊开业了,也图个吉利。开油坊是一个技术和体力并存的行当,一般都有“老把式”掌舵和熟练的助手帮忙,这里面也有师承和信誉、诚信、道德问题存在。一个好的油坊100斤油籽能榨30斤左右的清油,而且榨出来的油醇香可口,如果投机取巧,品次质劣,就会“砸锅丢招牌”失去立业之本。华夏文明历史上的传统文化和优良品质,还需要我们一代代人的传承和坚守。

新闻推荐

李梦阳与环县

刘文戈《环县道中》明·李梦阳西人习鞍马,而我惮孤征。水抱琵琶寨,山衔木钵城。裹疮新罢战,插羽又征兵。不到穷边出,那知远戍...

庆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庆城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