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幅扇面看刘若宰其人 吴悦 文/图
安庆历史上共出过七名状元,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是刘若宰。今天安庆人民路以北的状元府街和状元府宾馆,即因刘若宰曾在此建有状元府第而得名。其父刘尚志,曾任刑科给事中、山东布政使等职,亦在安庆城留有倒扒狮牌坊一座。
刘若宰(1595-1640),字胤平,一字颖平,号退斋,原籍安庆潜山县,后因其父刘尚志在安庆城建有私宅而寄籍怀宁(今属安庆)。为崇祯元年一甲一名状元。
清初禇人获所著《坚瓠集》有一段颇为有趣的记载:“万历中,安庆刘尚志以方伯告归,适同年某督学政,两子皆置劣等。刘不能平,使人让之。督学送卷于刘,且云:‘年兄在家,何所事而不训子?\’刘见卷大怒,遂盟蓄妾生子之念。薄游扬州,偶至一所,见池上苍松可爱,倚松盘桓,主人出见大惊,讯知其意,遂以爱女许为妾。盖夜适梦龙倚苍松也。生子若宰,戊辰魁天下;若宜,丁丑成进士。”
关于刘若宰的中魁,最早的史料见于明李逊之的《崇祯朝纪事》,称崇祯皇帝“将进呈三十六卷并盛金瓯中,以金箸夹之,首得刘若宰,遂定为状元。”
而清康熙《安庆府志》说法却略有不同,“初,阁部呈十三卷,上独喜宰策。复命倍呈,又命数倍呈之,共六十三卷,上校阅无出宰右者。复命中使将宰卷浑入诸卷中,上焚香手掣之,仍得宰卷,喜谕廷臣曰:‘真状元也!\’”
因正史中对刘若宰着墨不多,其传世的文章、诗作也寥寥无几,后人对刘若宰的了解多源于志书、野史和民间传说,再加上刘若宰中魁的过程确实颇具戏剧化色彩,这就使得他成为一位颇具传奇性的人物,民间传说常戏称其为“抓阄状元”。
刘若宰夺魁后,以宫允任经筵日讲官。其职能是为皇帝讲解经史文义,同时陈论朝政得失,为皇帝提供治国方略。经筵讲官多由学识渊博、品行端正的士人担任,是一种无上的殊荣。宋代程颐曾指出:“天下重任,惟宰相与经筵。天下治乱系宰相,君德成就责经筵。”将经筵讲官的作用等同于宰相。
据明末清初画史著作《无声诗史》记载,刘若宰确实品行及学识俱佳,其居官“律声清谨,自奉俭约,虽大魁蕊榜,而素丝砥节,澹如也”,担任经筵讲官后,“容止酝籍,启沃精详,上属目之,将不次擢用”。
在担任经筵讲官期间,刘若宰对皇帝能够直言劝谏,有一天在刘若宰主讲时,崇祯皇帝微感疲倦,于是斜靠在御座上,刘若宰遂引用《五子之歌》之语劝谏道:“为人上者,奈何不敬?”崇祯帝听言后立即端坐。
刘若宰也能够慧眼识才,他曾举荐时任安池道的抗清名将史可法为皖抚,举荐桐城生员阮之钿为谷城县令。此二人后均“以全节终”,史可法浴血扬州,成为万众敬仰的民族英雄;阮之钿还未到任,适逢张献忠攻陷谷城,并假装请求招安,阮之钿上疏朝廷建议采用抚剿结合的策略,未被采纳,后因誓死抗争被张献忠所杀。
但刘若宰终究还是生不逢时。明朝末年,内忧外患,朝政腐败,党争频仍。崇祯帝继位初期,确实采取了一些积极的举措,带来了些许崭新气象,但他终究还是缺乏力挽狂澜的智慧和气魄,加上他刚愎自用、严刑好杀的性格缺陷,仍旧不能改变明王朝风雨飘摇的破败局面。处在这样的社会环境里的刘若宰,又会有着怎样的心绪?
刘若宰除了具有渊博的学识外,在诗书画等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无声诗史》称其“诗歌隽永,兼善临池之誉,戏作墨花,皆有别趣”。今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安徽博物院等均收藏有其书法及绘画作品。
刘若宰尤其喜作扇面,传世书画作品以扇面居多。近日,笔者偶然发现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一件刘若宰草书金笺扇面,上书七律一首:
腐儒烟火总成煤,专羡仙人石乳来。
东井渴运花露遥,南山深未带锄回。
釜中鼌渡犹无恙,竈(通“灶”)下虽鸿只自猜。
但弥贯盝餐白雪,又关何事岩盐梅!
诗末款署:“和祝希哲思食豆腐诗,拟观海老先生词宗正,刘若宰。”钤“若宰”朱文印,未署创作时间。
祝希哲(1461-1526)名允明,字希哲,明代著名书法家,与唐伯虎、文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祝允明在兴宁县任知县时,见当地过于蛮荒,连豆腐都难以买到,遂作《思食豆腐诗》一首,聊以解馋,原诗为:
蹲鸱亦称野人肠,薯蓣还输菽乳良。
轑釜不闻流素汞,堆槃无复截虹肪。
旧知学士能为赞,今讶淮王不遗方。
只恐南山归去后,苗稀未得快新尝。
刘若宰与祝允明的生活年代相差百余年,但他还是被这首诗作触动心绪,忍不住和诗一首。在他的诗中,豆腐隐含了更深的含义,同时也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痛苦、无奈、彷徨,但却有血有肉的刘若宰。
崇祯年间,明王朝的朽败已是积重难返,再加上崇祯帝性格刚愎任性,猜疑多端,刘若宰空有报国之志,却难以施展才能,早已萌生退隐之意,但当时的明王朝内有农民起义不断,外有后金政权的威胁,已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口,此时归隐显然与忠君报国的儒家思想是相悖的。豆腐常常被作为腐儒的象征,刘若宰在诗中借咏豆腐,自谦为无用的腐儒。“东井渴饮花露遥,南山深未带锄回”,表达了他想要归隐而不能的进退两难的心情。
颈联中“釜中鼌渡”句源于宋岳珂所著《桯史》中的寓言《更渡一遭》:
昔有人得一鳖,欲烹而食之,不忍当杀生之名,乃炽火使釜水百沸,横筱为桥,与鳖约曰:“能渡此则活汝。”鳖知主人以计取之,勉力爬沙,仅能一渡,主人曰:“汝能渡桥,甚善!更为我渡一遭,我欲观之。”
“灶下虽鸿只自猜”句,则为“鸥鸟相猜”之典的化用,典出《列子·黄帝篇》之《好鸥鸟者》:
海上之人有好鸥鸟者,每旦之海上,从鸥鸟游,鸥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闻鸥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鸥鸟舞而不下也。
“鸥鸟相猜”之典后来常被化用为“鸿雁相猜”、“莺燕相猜”等。如元末明初著名诗人高启的《孤鹤篇》中,即有“渚田有遗粟,欲下群鸿猜。岂不怀苦饥,惧彼罗网灾”之句。
由于崇祯皇帝用人制度的失败、自身的腐化堕落等原因,虽然国家内忧外患,但明末士人大多不关心国事,一心只注重个人仕途,空谈心性,其中不乏党同伐异,虚伪狡诈者,这些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腐儒”。清初哲学家李塨曾指出:“自明之末也,朝庙无一可倚之臣,天下无复办事之官。”
“釜中鼌渡犹无恙,灶下虽鸿只自猜”句,为刘若宰暗指自己做不到和这些沽名钓誉、言而无信、不务实事的真正腐儒同流合污,哪怕动一下这样的念头也会忍不住自我反思。
“但弥贯盝餐白雪,又关何事岩盐梅”,在尾联里,刘若宰进一步将自己比喻成装在精美容器里的豆腐,没有盐和酸梅等调料,清淡无味。
此处“盐梅”一词为一语双关。《尚书·说命》载,商王武丁启用隐居于傅岩之地的奴隶傅说为相后,曾对傅说说:“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因此,“盐梅”一词除了指调味之品外,还常被用来借指辅佐朝政的宰相或职权相当于宰相之人。
刘若宰用“白雪”来比喻豆腐,又借用“盐梅”之典,暗指自己只是一个洁身自好、两袖清风的无用腐儒而已,又哪里谈得上发挥经筵日讲官等同于宰相的作用呢!
据史料记载,刘若宰后因母病,先后五次向崇祯帝上疏,言词悲切,请求终养,崇祯被其打动,特允归养,并谕曰:“若宰讲筵启沃,积岁著劳,特赐银币。”(见康熙《安庆府志》)
想来,母亲的生病为早有去意的刘若宰提供了一个合乎儒家忠孝思想的理由。先后五次上疏,也体现了他去意的坚决。
有学者考证,刘若宰回籍不久,恰逢安庆连年灾害,匪患不断,于是决定举家迁往金陵,可惜未到金陵即因病离世,后葬于当涂。
刘若宰去世四年后,李自成的起义军攻进北京城,崇祯皇帝自缢煤山,明王朝宣告灭亡。
若宰公像
故宫博物院藏刘若宰草书扇面
新闻推荐
城西的大观亭在安庆历史上极富盛名,被誉为“皖省第一名胜之区”。明清至民国的数百年间,大观亭是来安庆的文人雅士们首选的游览地。而来大观亭,又必会凭吊埋葬在这里的余忠宣公(余阙),并留下了大量诗篇...
庆城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庆城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