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情系陇原传大爱 ———追记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赵家和

甘肃经济日报 2015-11-06 21:23 大字

本报记者 马如娟

有这样一位老人,他学融中西、才贯理工;

有这样一位老人,他生活俭朴、一生辛劳;

就是这样一位老人,他一生对自己勤俭节约,却对贫困学生倾囊相助。他就是赵家和,一位普普通通的老人,一位让人值得尊敬、钦佩和敬仰的老人,平平凡凡地来到人间,坦坦荡荡地离开人世,他生前是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

带着对这位老人无比敬仰钦佩之心,深秋时节,记者特意来到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寻访他的爱心之路。

—句迟来的谢谢

10月30日,早晨。

两名来自甘肃贫困地区的孩子来到北京长青园公墓,他们手捧鲜花,眼里满含热泪,特意来探望一位老人、一位他们从未谋面的恩人。

在公墓里的一块纪念碑上刻着“赵家和”的名字,赵家和就是他们的恩人,生前为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这位老教授于北京时间2012年7月22日下午5时35分,在北京病逝,享年78岁。算算时间,距离赵家和先生去世已经三年多了。

这两个来自甘肃的孩子现在都在北京上大学,一个叫刘丽,目前在中国人民大学读大一;另一个叫朱海玉,现在是北京大学大二的学生。他们一直想来看看恩人,看看他的家人,但是一直没有机会。今天他们来到长青园公墓,完成了自己小小的心愿。

在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读大一的何丽琼,来自庆阳市镇原县中原乡高胜行政村。时隔三

年,何丽琼怀着感恩的心,准备拜访赵家和家。

提着用勤工俭学赚钱买的两袋葡萄和苹果,走在路上,何丽琼说话的声音有些哽咽。她告诉记者,2012年的时候父亲突然生病,使得原本就不太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这一年,何刚好考上镇原二中,一时间学费成了压在何丽琼和家人心头上的一座大山。

“当时家里真的是很困难,父亲生病,全家经济来源全靠母亲种地,我和哥哥同时上高中,学费对于我们家来说,真的是很难拿出。”何回忆起那段时光时情绪很不稳定。

也就在这一年,兴华助学基金会来到了庆阳,来到镇原二中。

“包括我在内,全校总共有100名学生,每人每年按照2000元的标准,接受了兴华基金会资助。”何丽琼说,这笔钱对于她及整个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我的父母可能会通过借钱的方式,让我完成高中三年的学习,那对于父母而言,是经济上的负担。但对于我而言,可能更多的是一种精神负担。不敢想象,当时如果没有这笔

资助,精神压力过大的我,今年是否能考入自己做梦都向往的北京大学?选择自己喜欢的新闻传播学院?”

“三年多时间了,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真的很想看看自己的恩人,看看帮助过我们这些贫困学生的所有恩人,给他道一声‘谢谢\’。”何动情地说。

和记者边走边聊,不知不觉中来到了赵家和教授的家门口。

“咚、咚、咚……”敲开门之后,两位老人站在门内。“陈老师好……”何丽琼认识其中的陈章武教授(甘肃兴华青少年助学基金会的理事长),因为曾经发放资助款时,正是陈章武教授将现金送到何丽琼手中的。当陈教授向何丽琼介绍自己旁边的银发老人是赵家和教授夫人吴老师时,何赶紧向老人问好并说到:“奶奶好,我是赵老师资助过的学生,来自甘肃,今天特意过来看看您。”

吴老师和蔼的笑容与亲切的话语,让何丽琼紧张的心渐渐平静了下来。

在与老人聊天的过程中,何丽琼将自己如何受到赵家和教授及基金会的资助向老人娓娓道来。就在与何丽琼的交谈中,吴老师忍不住几度落泪。

与何丽琼一同走进赵家和教授的家中记者看到,室内的装饰普普通通,地板砖都是老旧的样式。墙上悬挂的相片框依然是使用了许久的木头框,三个相框内的照片不多,两张放大了的赵家和教授和老伴的合影,悬挂在最两侧,和孩子们的合影则与一幅油画挂在中间。环顾客厅四周,赵家和教授家中唯一能没有与时代脱离的电器就是一台液晶电视了。吴老师介绍说:“这还是赵老师的学生来家里,实在看不过去原来的老电视了,硬给买来安装好了。”

一生大爱心系学子

赵家和教授生前系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是我国著名的金融学专家。他学融中西、才贯理工;生活俭朴、一生辛劳;奉献清华、六十余载。

在家人和同事眼中,赵家和教授生活简朴,对自己和家人可以算得上吝啬。作为赵家和教授的学生、同事,清华大学教授陈章武说:“赵老师一生辛劳,生活简朴,大爱无疆,心系寒门学子。”1998年他退休后,在国内外一些学术机构讲学,到一些著名公司兼职担任顾问,那时才开始有了一些积蓄。

就算是这样,赵家和对自己仍然很吝啬。退休后,他经常要去世界各地讲课,但是他的衣服来来回回就是以前那几件。“2000年之后,赵家和就再也没有买过新衣服,每年冬天他只穿1美元买的化纤毛衣和80年代买的一条蓝色尼龙裤。”

就是这么一个老教授,自己一生勤俭节约,但是,对寒门学子却是倾囊相助。

“赵家和也是我的老师,他一生辛劳,生活简朴。”陈章武告诉记者说,赵老师总是说君子自安,虽居陋室,自谙芬芳。

一直以来,赵老师将他的积蓄和部分收入都交给了投身金融投资管理行业的学生们,在这些学生的精心管理下,这笔钱成倍增值,这也就成了他日后所捐巨款的重要来源,而这种方式现在仍在持续“发酵”,发挥着更大的作用。他的这些积蓄,自己舍不得用,也没有留给家人。2006年

时,他开始考虑用这些钱来帮助家庭贫困、品学兼优的学生完成学业。

陈章武告诉记者,当时在捐款之前,赵老师认为我国的小学和初中都属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有大量资金投入,家长也有义务保障孩子的学业。而高中阶段的贫困学生最容易被忽略,也最容易失学。因此,他将资助对象确定为高中阶段的学生。

“资助的寒门学孩子不一定是学习成绩最好的,但一定是上进积极的。”这是赵家和对所资助孩子的要求。

最初的助学,赵家和隐姓埋名,不愿意透露自己的真实姓名,就在2009年,赵家和教授在被查出患重病,且得知治疗费用很大后,他做了一个让大家都很吃惊的决定:捐资助学的钱专款专用,不用来治病。也就是从这时开始,他决定将一生积蓄1500余万元先后全部捐赠给西部贫困地区的孩子,希望能够帮助他们顺利完成高中阶段学业,并开始酝酿成立助学基金会。

让人敬佩的是,赵家和教授反复给身边的人说,在基金会的名称和章程中都一定不要出现他的名字,他和家人今后也不在基金会担任任何名誉或实质性的职务。

2011年,赵家和的病情进一步恶化,他却时时刻刻挂念着需要帮助的孩子们。希望自己走后还能帮助这些需要帮助的孩子。2012年的春天,受赵家和教授委托和被他的精神所感染,陈章武教授来到了甘肃,在甘肃省陇东地区的部分贫困县进行了深入调研。经过走访,发现这些地区的一些高中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使得学业陷入困境。赵家和教授在得知这一情况后,委托陈章武等几位发起人正式向甘肃省民政厅申请注册成立“甘肃兴华青少年助学基金会”。

2012年2月,甘肃兴华青少年助学基金会在兰州正式成立,之所以起名为兴华是想鼓励孩子们为振兴中华而读书。为了这个基金会,赵家和教授将所有的积蓄全部用来基金会的运作。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甘肃兴华青少年助学基金会”基金会获得最终核准前,为了使高中贫困家庭学生能够及时获得资助,防止其因贫困原因而辍学,2011年7月,该基金会以甘肃省兴华青少年助学基金会(筹)的名义,继在白银实验中学资助“新同方班”后,又和平凉庄浪一中、灵台一中,庆阳华池一中、镇原三岔中学、华池一中,以及青海乐都一中等五所中学签订了兴华捐资助

学的临时协议。协议规定,每校每年资助100名家境贫困的高中在校学生,每人每年资助金额为2000元人民币。

在兴华基金会成立后,从2012年秋季开始,又增加了镇原县孟坝中学,合水县第一中学,庆城县陇东中学,环县第一中学,镇原县第二中学等四所中学的高中贫困学生,何丽琼就是其中之一。这样,兴华助学基金会每年资助的学生总数将超过1000人,资助总额每年超过200万元。

然而,就在基金会成立5个月之后,赵家和带着对孩子们的无限牵挂,带着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眷恋,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赵家和教授逝世后,甘肃省召开了追思会,10所受助学校的师生代表纷纷从数百公里外百折绵延的山路赶到兰州,受助学生动情地说:赵爷爷离开的晚霞更加灿烂,温暖了山区贫困学子的心。以这样的方式第一次“拜见”恩人,无不潸然泪下。

薪火相传精神长存

赵家和教授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精神长存。他的朋友、同事、学生,还有清华大学的部分校友都追随着他往昔的脚步,纷纷加入了“兴华助学”的队伍里。

陈章武现在是基金会的理事长,已经退休的他依然十分忙碌。与受助学校、学生沟通,参与打理基金会日常事务,帮老友赵老师实现未完成的心愿,其实这个心愿早已经变成了他自己的心愿。“我们也没有多大的本事,热闹的地方,就不去了,做一点雪中送炭的事吧,锦上添花的事情,就不做了。”这是赵家和教授生前说的一句话,也正因为有了像赵家和一样的老教授,他的愿望在他去世后被一一践行着。

而在基金会,陈章武教授就和所有基金会的工作人员严肃说明,这里没有全职人员,只有全部精力,所有人不在基金会拿一分钱。受助学校也没有管理费,因为这项事业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是我们共同的爱心事业。

为了这项共同的事业,理事长陈章武和同事们将基金会的办公支出尽可能地一缩再缩:“基金会章程规定管理费用是不超过当年实际使用善款的10%,而实际还不到1%,这其中主要包括会员年费、财务审计费、来往邮件费等不可或缺的开支。”基金会也一直秉承坚持雪中送炭,不做锦

上添花的原则,把每一分善款都用于需要帮助的困难学生身上。赵家和这种无私的大爱影响着所有的人。

甘肃兴华青少年助学基金会在其成立两年多以后,被甘肃省省属社会组织评估为3A级组织。这是甘肃省历史上第一个历时最短获得3A级的非公募基金组织。

“赵老师淡泊名利的坦荡胸怀,求真务实的清华血脉,永远值得我们尊敬、缅怀,也需要我们继承、发扬。”何丽琼说,虽然自己在经济上还没有能力帮助到他人,但是,她已经加入到学校的爱心社,用自己的行动献出一份爱心,毕竟爱心不分大小。

“赵老师教会了我们做人不图名、不图利。我们十分感激赵老师,很遗憾没有见过他,但是他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我们会铭记赵老师这种无私的爱,将来有能力了我们也会像赵老师一样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平凉市灵台星火乡的郭鹏如此说,看得出来这是他内心深处的真情流露,如今的他已经是清华大学的大二学生了。

这一句话,也是很多受资助孩子的心声。

郭鹏说:“赵老师给我们的帮助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帮助,还教会了我们如何感恩。今天我们是被资助者,明天我们会像赵老师那样帮助有需要的人。”

赵家和的无声大爱,也让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这场爱心行动。“到目前为止,我们的基金会已经收到来自各界的爱心捐款。”陈章武教授说,“每笔爱心捐款都来之不易,我们将不忘赵老师的嘱托,将兴华助学继续下去,为更多寒门学子提供帮助。”

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连辑曾在一次会上说,清华大学赵家和教授选择用毕生积蓄来资助贫困学生,令人深深感佩。他感念民生、奉献社会、关爱未来的义德大爱,更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他要求,地方政府、教育部门、学校要用好每一分助学基金,记好这本“良心账”,把受助学生培养好;要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力量,与基金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全员推动助学活动,资助更多家庭困难品学兼优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采访结束后,记者被赵教授的精神所深深感动,三年前在赵老师遗体告别仪式屏幕上的一段话一直萦绕在记者的心头:

最后的死去和最初的诞生一样,都是人生必然;最后的晚霞和最初的晨曦一样,都是光照人间。

新闻推荐

庆阳籍演员田瑞微博为家乡苹果代言

日前,知名演员、平面模特田瑞通过个人认证微博为家乡庆阳的苹果代言。身为在外地的庆阳人,田瑞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家乡的发展,而令她最难忘怀的就是儿时那份果香四溢的苹果情怀。田瑞是甘肃...

庆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庆城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