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宁源 栽下小树苗带富一方人

陇东报 2018-12-25 10:54 大字

文/图 本报记者 赵丹 李博芬

在宁县盘克镇前渠村,说到马宁源,村民们都说他是“大伙的带路人”。他从最初的单打独斗到带领村民抱团发展,从最初收入上千元到现在的年均增收2000元,马宁源用汗水和智慧,为村民开创了一条脱贫富新路子。

前渠村地处子午岭林缘区,早些年,村里的主干道是一条1.5米宽的土路,翻沟过渠还要走8座独木桥,群众出行极为不便。交通的落后,严重制约着前渠村的发展,大多数村民选择外出务工养家糊口。

2001年,马宁源当选为前渠村党支部书记。为了尽快让群众摘掉“贫困帽”,马宁源多次外出学习考察,最终把育苗产业作为前渠村的主导产业。

2003年,马宁源试着培育了4亩刺槐苗,三年后,他有了第一笔收入。“虽然收入很微薄,但是比起种粮,育苗的收入每亩可高出2倍,这更加坚定了我发展苗林产业的信心。”

马宁源介绍,一开始,许多村民不接受种植苗木,他就找到村里文化素养比较高、接受新事物能力比较强的几户村民一起发展,将种苗面积扩大到120多亩。

2011年是前渠苗木发展的“巅峰期”,每亩地每年收益达到2.6万元。“有一次,一天卖了1200多棵2.5米高的油松苗,那时候都是现金交易,客商直接给我一个塑料袋,里面装了13万元。”马宁源笑着说,当时的场景让很多村民觉得不可思议。

此后,村民“一窝蜂”似的跟着马宁源学习育苗技术,一夜之间,育苗产业在前渠村发展起来。

在之后的几年里,每到春季,天南地北的客商闻讯前来选购苗木,前渠村变得格外热闹。为了壮大苗林产业,马宁源带头成立了庆阳森园春绿化工程有限公司和宁县盘克绿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以“331+”产业扶贫模式引导农民走“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路子。今年,前渠村的苗木种植面积已经扩大至3680亩,村民人均增收达到2000元。

如今,苗林产业已成为前渠村的致富产业,村民的收入越来越好。作为这项产业的带头人,马宁源希望在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把前渠的苗林产业发展得更好。

新闻推荐

郭富成:修鞋四十年 做精一件事

文/本报记者高于婷图/本报记者赵紫云在西峰区育才东路西口,从一家小鞋摊雨淋日晒,到有了一家小店铺遮风挡雨,修鞋将近40年的...

宁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宁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