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史馆里看变迁

陇东报 2018-12-22 03:06 大字

文/图 本报记者 黄飞 郝芳

陶罐、煤油灯、纺车、缝纫机、收音机、木质农具……走进宁县和盛镇杨庄村村史馆,不足一百平方米的陈列馆内,整整齐齐地摆放着一百多件不同年代的老物件,这些物件不仅记录了杨庄村发展变迁的历史,也承载着村民的时代记忆,更折射出改革开放40年来杨庄村日新月异的变化。

打开村史馆的大门,一幅幅介绍杨庄村概况、村落起源与发展的资料照和一件件村民自发收集起来的旧农具和生活用品,向大家展示了杨庄村的历史沿革和村容巨变。

“馆内陈列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农用器械等大部分都是从村民家里收集来的,这些东西既是以前村民生活的见证,也让年轻人了解以前的生活状况。”12月8日,宁县和盛镇杨庄村党支部书记贺丙乾介绍道。

村史馆内每个“老物件”的背后都有一段难忘的记忆。“这个木犁和驴枷板绳,以前人们犁地、碾场和拉磨的时候都会用到,既费时又费力,到了八十年代的时候,拖拉机兴起了,如今机械化耕作更方便了。”杨庄村党支部副书记冯守成说。

说起村史馆里那盏锈迹斑驳的煤油灯,村民郭远升感触良多。“没通电以前,家家户户点的都是煤油灯,蜡烛太贵买不起,赶上过年,煤油灯还得点一个晚上,早上起来两个鼻孔黑的不像啥了。现在的娃娃都没有见过煤油灯,要看还得到村史馆来看。”

纺线车对现在的我们来说非常陌生,但在六七十年代的农村,家家户户基本上都是靠它纺线织布。那时候,人们穿的衣服都是用纺线车加工成的老粗布制成的,虽然颜色单一但质量很好。“尽管过去的生产用具都不再用了,但老一辈人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不能丢,要继承下来,并发扬光大。”贺丙乾说。

自从村里建起了村史馆,外出务工的索满宁每次回家都会到村史馆里看一看。 “以前总是听父辈们讲,如今在村史馆看了才发现,这些老物件能让我们忆苦思甜,这些东西既是回忆,也是动力。”索满宁说,“家乡承载了我儿时太多的回忆,看着家乡一天天地变好,我准备用这几年在外打工赚的钱回家乡做个小生意。”

新闻推荐

关于公示第四批庆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推荐项目名单的公告 关于公示第四批庆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的公告

为进一步做好庆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根据《庆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经市级...

宁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宁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