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非遗”蒙古国之行

陇东报 2018-07-06 01:05 大字

马 路

今年5月28日,我在山东烟台学习期间,接到庆阳市文广局“非遗”办通知,推荐我参加“甘肃蒙古文化旅游周”“非遗”活动团出访蒙古国,虽然是邻国,但毕竟是第一次出国,当时的心情是惊喜、兴奋、激动,这些年的努力终于得到有关部门的承认。接下来的日子,我积极准备作品,创作了反映庆阳文化的茶壶系列、花瓶系列、陇东福娃系列和反映甘肃马家窑文化的彩陶系列等作品。

6月18日,庆阳出访团成员环县皮影李诚忠、华池布贴赵星萍、庆阳唢呐吴正强、合水面塑赵世川和我一行5人到兰州和其他地州市传承人汇合。20日凌晨从北京机场乘飞机3个多小时到达乌兰巴托,当大家从空中看到连绵起伏的蒙古草原和色彩斑斓的蒙古包时,尖叫声欢呼声此起彼伏。飞机落地的那一刻,异域特色的建筑、美丽的蒙古族服饰、漂亮的蒙古姑娘、高大帅气的蒙古小伙子…… 看到的、听到的和遇到的,一切都是新奇的。

到达酒店稍作休整,大家便乘车到乌兰巴托中国文化中心开始布展,不久之后,一个具有中国甘肃文化特色的展厅出现眼前,有剪纸、葫芦雕刻、面塑、麦秆画、唐卡等,为第二天的开幕式做足了准备。

6月21日,由中国驻蒙古国大使馆、乌兰巴托中国文化中心、甘肃省文化厅共同举办的“中国甘肃文化旅游周”开幕式在乌兰巴托中国文化中心举行。

中国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现场展示了兰州刻葫芦、庆阳剪纸、香包、布贴画、陇东道情皮影、合水面塑及张掖烙画、定西麦秆画、嘉峪关大漠风雨雕石艺画等,展演了花儿演唱、裕固族原生态民歌演唱、马头琴呼麦、庆阳唢呐等。庆阳的皮影、唢呐、剪纸、香包、面塑吸引了很多蒙古友人驻足观看,赞赏不断。

赵星萍老师的香包、赵世川的面塑使在场的蒙古小孩流连忘返,爱不释手。我现场剪出“友谊长存”条幅,本来是为了增加气氛,蒙古国总理文化顾问达木丁苏荣表示非常喜欢,用蒙语说能否赠送与他,还有蒙古国大库伦寺堪布喇嘛桑吉道尔吉看见“马踏飞燕”剪纸后,好奇地拿起来左看右看,当听过翻译解释作品的寓意后,连连竖起大拇指夸赞,还说要合影留念。前来参观的市民和小朋友围着所有的艺术品久久不肯离去,在场的艺人们均有小礼品赠送,拿到小礼品的小朋友脸上洋溢着喜悦。

展览历时两天半,23日撤展。随后我们一行人赴蒙古大剧院观看了演出,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文艺节目非常精彩。还有乌兰巴托历史博物馆、蒙古最后一位可汗博物馆馆藏丰富,民族文化特色浓郁,最后我们参观了成吉思汗雕像博物馆,雕像总高40米,用225吨不锈钢雕铸,牛皮靴高度9米,用225张牛皮缝制。看到了地图上显示的成吉思汗的铁骑踏遍欧洲大陆踪迹,我不禁感叹起他的英勇善战和军事才能。

乌兰巴托是一座具有浓郁草原风貌的年轻城市,街上很少看到老人,男女比例是1:2(女多),由于他们的饮食以牛羊肉为主,男人差不多都高大威猛,中年人大多较胖,人口平均寿命60多岁。石油煤炭资源丰富,蔬菜水果粮食主要靠进口,盛产牛羊肉和牛羊马奶制品、羊绒服装、驼绒服饰、皮草等。

时间飞快,归期已到。25日,“甘肃文化旅游周”落下帷幕,我们顺利返程。参与这次展演活动的“非遗”传承人都很兴奋,大家互相关心、团结友爱,既向蒙古国人展示了甘肃“非遗”文化,又感受了异域风情,增加了见识,开阔了眼界,为今后的创作注入了新鲜素材。

新闻推荐

王生军奋斗中迎来好日子

本报记者(陈建宗通讯员李钊)“老母亲双腿残疾,出门打工只能去—个入,能把日子过得越来越好,都是王生军两口子没日没夜苦出来的...

环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环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