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环县:一条通村油路就是一条经济带

甘肃经济日报 2015-08-28 21:46 大字

本报记者 曹志政 通讯员文 璟陈建宗

今年3月开始,在环县的千沟万壑间,一场逢山开路、遇沟架桥的道路攻坚战打响了———全县新修65条1435公里通村油路(水泥路)。

乡村道路建设热火朝天,如火如荼,全县乡村道路建设工程128个标段上,日投入机械1000余台,劳力3000多人。建成后,将惠及全县113个行政村18万余群众,村民形象地说,“一条油路就是一条脱贫致富的经济带。”

“政府给我修好路,我给政府搭好帮”

肖川村至罗家沟的通村油路主体工程完工了,合道乡辛坪村的都金峰和许多乡邻一样高兴得一夜没合眼,几辈人走油路的愿望终于实现了,村里人以后去县城,出行环境好了,再也不用绕道西川、陶洼子多跑冤枉路了,比过去可节省了一半多时间。

这条路从修的那天开始,就给都金峰等村民带来了实惠,工队就近招民工,他和几位村民参与其中,“政府给我修好路,我要给政府搭好帮,这挣了工钱不说,还监督了工程质量,加快了工程进展。”

在施工过程中,规划路线上有村民李某家

的一座祖坟要搬,干部上门和李家人商量多次无果,李家人固执地说出多种理由就是不搬迁,可面对一边是深沟的实情,路线变更又不可行的现状,作为乡邻的都金峰和其他村民主动出面,他们一道,坐在李家的炕头上,动之以理晓之以情,最终李家人答应了乡上的搬坟条件,工程按计划继续推进。

路修好了,都金峰对这条路倍加爱惜,每次下过雨后,他都会扛着铁锹去看看,哪里路肩有水毁的,他及时取土垫平。

“路从门前过,心中有梦想”

7月15日,对于53岁的山城乡王山口子村民刘生儒来说,是惊喜和难忘的一天,通村的柏油路建成通车了,他和村里人从此告别了过去辛酸的“行路史”。

王山口子村到乡政府原来仅有一条土路,群众出行极为不便,到山城乡卖农产品一趟得4个多小时。谁家盖房子,一次拉料只能拉一点,得了急性病,也不能及时到医院。

2014年,由于秋季连阴雨,老刘家种的20多亩洋芋,收获时间一场大雨冲断了路,大车没能进村,三轮车也无法出行,不仅错过了洋芋高价收购时间,还将五亩多洋芋烂在了地里,损失超过一万元。

今年,群众看到要对这条道路铺油造面,高兴极了,没有一户群众因舍窖、舍田而阻工,有的村民说:“只要能通油路,叫我舍房子都可以。”

“路从门前过,心中有梦想”,路好了,村里人脱贫致富的心劲更足了,老刘也有了新打算。他准备年内买一辆皮卡车,既方便家人出行,又能给自家拉货,还能兼顾地跑点运输生意,他谋算了下收入不比打工差。

25岁的村民李世新谈对象两年多时间了,但最终都不能成功牵手,交通条件太差成了女方拒绝的最大理由。当油路穿过他家门前后,婚事就顺利地定下了,他满怀兴奋地骑着摩托车,载女友回家,老人也乐呵呵为他们新婚着手拉砖盖新房。

“修好—条路,富裕—方人”

在环县四合塬旅游开发办早流渠村,一年前,通往村里的还是一条土路,晴天尘土扬,雨天泥水淌,遇到暴雨经常被冲断,直接没了路。

今年4月,一条油路绕进了村里,为该村致富疏通了经络,周德仁是早流渠村村民,他告诉记者,以前村里人盖房子,砖块、沙子、水泥这些建材都得靠驴驮,三间半房子的材料,一支驴队,要运十多天。油路通了,在移民搬迁点上,老周也建起了新房子。

对于油路带来的好处和实惠,老周体会颇深,他掰着指头给算了一笔经济账:“以前一块砖拉到家6毛钱,现在4毛8分钱,总共拉了6万块砖,比过去节省了7200元钱,还有沙子和水泥,就这三大样,就足足比过去省了8160元钱。”不但费用省了,这些料汽车只用了5天时间就拉够了,比过去节省了一半多时间。

路好了,老周家的粮食也卖上了好价钱。周德仁家每年种8亩玉米,收成在3600多公斤,以前土路难走,粮贩子上门收每斤比市场价低一毛钱,路修好后,粮食也能卖个正常价了。玉米比往年多卖了720元钱,还有葵花、荞麦都能比往年多收入近千元。“这油路给我家带来近万元的实惠哩。”老周欣喜地说。

按老周的账算,全村30户建设新居,通油路后,可节省建设成本24.48万元,农产品能多收入4万多元,这是油路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实惠。

新闻推荐

一路好行好心情 ——环县农村路桥一体化建设服务民生纪实

本报记者张文智通讯员李文“大路柏油路、岔路砂石路、过沟过河有桥走……”今年以来,环县的大街小巷、山山沟沟都会响起这句歌谣。群众歌唱的,是农村交通建设的成绩,也是环县县委、县政府为民办实事...

环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环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