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新常态实现新作为 努力打造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
安冠卿
近年来,环县立足县情实际,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连续5年推广以全膜双垄沟播为主的旱作农业100万亩以上,亩均收入过千元,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升,但同时也给广大农村地区造成了不容忽视的“白色污染”。对于一个农业大县和生态环境脆弱县,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工作刻不容缓,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如何主动适应新常态、开拓新思路,落实新举措、实现新作为,促进废旧农膜的回收和再生利用,有效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是摆在全县各级各部门面前的一项现实课题。
新常态提出新要求,必须进一步强化思想自觉。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美丽中国”等重大战略决策。庆阳市委提出“创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活力迸发的经济生态、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发展理念,是新常态下指导全市转型发展的思想引领和行动指南,创建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更是推进全市“绿色崛起”的重要基础。落实在具体工作中,治理环境“白色污染”就是其中重要环节。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从思想上主动适应新常态,真正树立起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抓好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工作,不仅是治理农业面源污染、保持环境整洁的环保行动,更是事关子孙后代种田吃饭、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长远举措。我们要站在“建设山川秀美、生态和谐新环县”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行动起来,回收废旧农膜,净化生态环境,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紧迫感,真正做到认识大提高,工作大推进,在全县形成“回收废旧农膜造福子孙后代”的思想共识,开创“政府引导、政策鼓动、全民参与”的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工作良好局面。
新要求明确新任务,必须进一步深化舆论宣传。宣传是工作的 “助推器”,要打好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攻坚战”,关键要筑牢正面引导的主阵地,做到宣传有深度,引导有广度。充分发挥各方面力量,广泛深入宣传“白色污染”的严重危害、治理方式、回收利用等方面的知识、常识以及政府采取的政策措施,营造浓厚的社会舆论氛围,真正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企业、网点、学校、乡镇、部门都是宣传引导的“主力军”,新闻媒体和宣传部门更是宣传引导的“排头兵”,要充分利用多种新闻媒体,以电视、报纸、网络等传媒为平台,采取各种灵活有效的形式进行宣传报道,总结经验,树立典型,示范带动;企业及网点要在走乡串户回收的同时,积极向广大群众宣传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的政策,寓宣传于回收之中;乡镇要充分利用乡、村、组等各个层次的干部群众会议,对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工作多强调、多督促,加强组织协调保障机制畅通;农村学校要将治理“白色污染”工作通过课堂教学及班级例会进行宣传教育,扩大社会知情面;各相关职能部门,要深入乡镇村组,利用农村集日,采取出动宣传车、发放宣传资料、展示宣传展板等方式,进行广泛宣传引导。通过各个层面、多种手段、不留死角的宣传,使广大群众明确废旧农膜不再是一种垃圾,而是能变废为宝、可循环利用的再生资源,教育引导广大农民群众不乱扔乱弃、乱堆乱放废旧农膜,明白挖坑填埋、就地焚烧废旧农膜更是对环境的二次污染,努力营造浓厚的废旧农膜回收利用舆论氛围,动员全社会主动参与到废旧农膜回收、治理“白色污染”工作中来。
新任务要有新举措,必须进一步健全回收体系。环县通过近五年的努力,已初步构建起了“回收加工企业+乡镇回收站+村级回收点”的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网络,搭起了总体框架,但目前仍存在网络布设县南多于县北、沿川多于山后的不平衡现象。在创建山清水秀的生态路上,我们不能落下任何一乡一镇、一村一户。要统筹好全县创建生态文明的“大盘子”,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为目标,按照“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的循环经济理念,建立以企业为龙头,农户参与、政府监管、市场化推进的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体系。一是注重推进回收站点建设全覆盖。利用一至两年时间,在每个乡镇建成标准化回收站1个,在每个行政村建成回收点1个,总体上实现“县有加工企业、乡有统一回收站、村有回收点”的目标,真正达到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网络县、乡、村全覆盖。二是注重推进站点建设高标准。在废旧农膜回收站建设上,要按照标准化、规范化的要求,达到“十有”标准。特别在基础设施硬件建设方面,每处回收站经营面积至少要达到1000平方米以上,办公用房20平方米以上。在规划、审批和建设等各个环节,都要严格按照标准执行,初步形成全县整体标准化的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体系。
新举措实现新作为,必须进一步强化监督管理。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工作目前尚无成熟经验和模式可循,我们只能在工作实践中逐步探索完善符合县情实际的工作方法和政策措施。就目前看,环县已初步探索建立了“加工企业龙头带动,回收网点包片清收,乡镇辖区责任包干,相关部门全程监管,财政部门资金补贴”的回收利用工作模式,并将废旧农膜回收工作纳入乡镇和有关部门目标管理责任考核之中。但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重覆盖、轻回收、考核机制不顺畅、考核工作不全面以及体制机制不规范等诸多问题,一些乡镇对废膜回收工作没有制定考核奖惩措施和工作激励机制,乡镇村组没有落实目标考核责任,造成了废旧农膜回收工作进展不平衡。这些问题影响了全县创建生态文明的整体进程,必须采取有力举措,切实加以改进和解决。一方面要强化责任监管。对已形成的配套措施、工作流程和环节进行再梳理、再细化,切实加强过程监管,做到既能充分调动加工企业和回收网点生产回收工作积极性,又要防止和避免弄虚作假、套取骗取财政补助资金的行为发生。各回收网点做到所包责任区域常年环境整洁,无废膜乱堆乱扔现象,切实负起应收尽收的职责;各加工企业做到敞开大门收购,开足马力生产,切实负起加工消化的责任,更好地带动回收网点积极回收;各相关部门切实做好宏观监管指导,牵头抓总,及时兑付网点回收补贴资金,保障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工作顺利开展;各乡镇结合辖区环境整治,将回收治理责任延伸到村到组到户,指导安排回收网点做好本乡镇回收工作,形成乡镇、部门齐抓共管,企业网点配合推进的良好格局。另一方面要严格督查考核。环县是全省百万亩旱作农业大县之一,只要地膜种粮工程一日不息,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工作就一日不止,目标责任考核工作也将一日不停。各级各部门要严格按照《全县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目标管理责任书》的内容,细化任务,明确分工,靠实责任,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县乡村组要层层落实好目标管理考核机制和回收加工利用绩效考评机制,全力推进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工作,创建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全面推进全县经济社会科学可持续发展,努力建设山川秀美、生态和谐的美丽新环县。
(作者系环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张文智通讯员李文“大路柏油路、岔路砂石路、过沟过河有桥走……”今年以来,环县的大街小巷、山山沟沟都会响起这句歌谣。群众歌唱的,是农村交通建设的成绩,也是环县县委、县政府为民办实事...
环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环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