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苏振军:“咱是共产党员!”

甘肃日报 2013-03-25 22:26 大字

编者按

一年前的春天里,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在陇原大地启动。借着双联行动的及时雨,贫困村的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贫困群众的思想观念有了突破性转变,广大机关干部的作风和能力有了明显提升。为了反映双联行动的新经验、新做法、新典型,从今日起,本报开设“双联故事”专栏,刊登记者在一线采写的报道,以推动双联行动不断向纵深发展,加快扶贫攻坚奔小康步伐,努力谱写“中国梦”的甘肃美好篇章。

双联故事 苏振军:“咱是共产党员!”

本报记者 先朝阳

最近苏振军格外忙,不光要务弄好自家地里的活儿、种好山上的树,还要帮着苏耀明、张志毅他们规划种草、种葵花、铺地膜。

“今年春旱,铺不上地膜,种玉米的事儿就泡汤了。”苏振军心里很着急。

苏振军是谁?他既不是机关干部,也不是“响当当”的富裕户,而是环县车道乡万安村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而苏耀明、张志毅呢?他们和苏振军既不同村,也非近邻,更不是亲戚,他们是代掌村马河畔组的贫困户。去年省委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启动后,苏振军选定了包括苏耀明、张志毅在内的6户困难群众,作为自己的帮联户。

农民帮联贫困户,苏振军最充足的理由是:“咱是共产党员么!”

苏振军1982年入党,那年他21岁。入了党,宣了誓,他便思谋着:“说啥也得为党多争点儿光,为乡亲们多干点儿事!”

下了这个决心,苏振军就没有消停过。村子偏远,山大沟深,出行不便,他就决心为大伙义务修路。这一干,就是16年,终于修通了40多公里村路。路修通了,他又思谋着:家乡靠近毛乌素沙漠,十年九旱,多种些树,就能多存住些绿,就能多蓄住些水。于是,每年开春,他就背上干粮、扛上镢头,上山刨坑栽树。这一干,又是14个年头,种下的树也有好几千亩了。

去年省委双联行动启动后,苏振军主动要求以一名普通党员的身份投入到双联行动中,(转2版)

苏振军:“咱是共产党员!”

(接1版)并为自己选定了两户重点帮扶对象和4户扶持对象。张志毅一家7口人,父母年纪大了,妻子常年患病,家里劳力少、开支大;苏耀明家也是因病致贫,生活十分困难。苏振军首先买了4袋化肥,拿着1000元钱,还有科技资料,去了张志毅和苏耀明家。

苏振军说:“县上发展产业的思路都很好,困难家庭要脱贫,要么是缺技术,要么是缺劳力,其实缺的就是一点帮衬。”张志毅想多养羊,缺钱又不敢贷款,苏振军就帮他申请了小额贷款。现在,他的羊群从去年的10只增加到20只。苏耀明看到全膜玉米效益好,但苦于没有劳力,不敢多种,苏振军自己上手帮忙,鼓励他放开手脚干。去年,苏耀明种的30亩全膜玉米收入了2.5万元。

在苏振军的联系帮扶下,苏耀明、张志毅、孙广惠等几户群众有的种葵花、种玉米,有的种苜蓿、养小尾寒羊,家家都有了新的规划和行动。去今两年春上,苏振军又将自己圃育和购买的4万多株树苗,无偿送给他的6户帮扶户,还带上妻子帮他们栽植。大家过意不去,想感谢他,苏振军笑着说:“谢啥,咱是共产党员么!”

新闻推荐

孝行,支撑起飘零的家□本报记者 严存义通讯员 陈建宗

赵凯是环县邮政局一名普通的邮递员。22岁的他,十多年如一日照料瘫痪在床的父亲,供养读书的弟弟,他的事迹在当地传为佳话。在邮政局后面的一处平房里,我们见到了赵凯和他的父亲赵鸿年,十几平方米的房间...

环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环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