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保护传承须有方
非遗保护传承须有方
李浩斌
非遗保护传承须有方
前不久,我在庆阳参加了庆阳端午香包民俗文化节,感受了陇东民俗文化的特殊魅力,调研了庆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情况,也生发了许多的体悟和认识。
庆阳是华夏民族农耕文明和农耕文化的发祥地。独特的地理、丰富的物产、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勤劳的人民、淳朴的风情,孕育了庆阳充满着文化的灵性、跳跃着生命的律动、浸润着百姓的情感、张扬着人民的智慧、传承着民族的根脉、守护着精神家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庆阳香包绣制,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美术部类代表项目之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适逢 “第十一届中国庆阳端午香包民俗文化节”。当地7县1区都组织了展品参加展销活动。穿梭在纵横交错的摊位前,面对五光十色的香包绣品,真的令人大饱眼福。然而冷眼观之、静心思之,总觉庆阳香包绣制还有需进一步改进和提高的方面。一是香包绣品有手工绣制和机器缝制的混杂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项目的核心是其手工技艺。机器缝制的香包可以允许存在,但必须与非遗项目严格区别开来。二是应将绣制工艺向香包之外更多的品种延伸,既有利于手工刺绣的挖掘整理,也可以拓展市场,积聚资金,为长远发展创造条件。此外,传承人的培养、培训和授徒,以传承人和传习所为依托的生产性保护基地建设、节会的经营秩序、交流手段等,都是今后应该重视的。
庆阳剪纸,作为又一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目前的传承和保护基本状况是良好的。但是,我们仔细考察不难发现,传统的庆阳剪纸以彰显农耕文明为主线,其内涵的深厚、底蕴的凝重、风格的鲜明、文化要素的铺陈,在全国独树一帜。庆阳剪纸成为当地劳动妇女展现自己心灵手巧、寄托美好生活向往的一种艺术手法。正因为庆阳剪纸成为女孩子从小就学习和掌握的最基本的女红技艺,才出现了祁秀梅这样在圈内有重大影响的著名国家级艺术大师。但是现在的剪纸艺术受商品经济的冲击,多了几分的时尚、浮泛和功利。我以为传承人应该沉心静气、多练内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从前辈大师的传世作品中寻求借鉴、从生产生活实践中捕捉灵感,也可以横向比对其他国家级、省级剪纸名录,提升自身作品的艺术品位。非遗项目保护单位同样有义务为传承人提供各种帮助和支持。
环县道情皮影戏的保护起步早、工作扎实、内容全面、形式生动,曾经在全国做出了样板。但是,目前环县道情皮影戏的保护还存在一些亟待整改和提高的问题。首先是在“道情皮影戏”和“道情皮影”(产业)的概念上出现了混淆。环县道情皮影戏作为联合国非遗名录项目和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戏”是主体,“皮影”仅是“戏”的道具。非遗保护必须是从“戏”的整体性展开,不能只重皮影(产业)而轻戏,舍本求末,至少是两翼齐飞,互相扶助。其次,环县环江边上一座公园内有一块石碑上刻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环县道情皮影戏。这对宣传道情皮影戏是有重大意义的,可是石碑上面和许多的宣传材料一样,选用的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志,却是个常识性的错误,应予纠正。第三,希望环县有关部门能在皮影雕刻中多采用道情皮影戏的人物造型、背景、道具等,尽可能彰显道情皮影戏的非遗内涵,少刻制财神、狮虎、松柏等吉祥图案和福禄寿禧等富贵字样的世俗、媚俗产品,不要让非遗保护走样变味。第四,建议庆阳市有关部门在道情皮影戏雕刻的包装上使用联合国人类非遗代表作标志。在道情皮影戏雕刻产品中放置环县道情皮影戏的经典戏目光盘、剧本剧照等宣传册页,将道情皮影戏特有的四弦、渔鼓、简板、梆子等乐器做成精致、微小的艺术品同皮影雕刻一起销售,以增加皮影雕刻产品的文化附加值,全方位保护和传承环县道情皮影戏,使这一联合国非遗名录项目能成为环县、庆阳,乃至甘肃的“文化名片”。
(作者为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专职副主任)
新闻推荐
甘肃农民报有奖征订真情回馈读者甘肃农民报有奖征订真情回馈读者本报兰州讯(甘肃农民报记者金鑫)环县八珠乡的《甘肃农民报》订户韩莉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去年年底花72元订了一份甘肃农民报,竟然获得...
环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环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