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陶量印文疑为齐国地名
从齐国穿越数千年来到21世纪新时代,一件带有印文的陶器,依然能用古老的文字清楚地传递出历史真相。只有两个字的印文,或将揭开平度市三埠李家遗址为周代齐国地名等众多谜团。从今夏开始,历时半年之久,为配合潍烟高铁平度北站建设,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联合平度市博物馆在前期考古调查勘探的基础上,对潍烟高铁平度北站施工范围内占压的三埠李家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考古发现。这次考古发掘,面积较大,意义非凡,出土的大量器物仿佛在讲述一段历史故事:一个周代大型聚落慢慢浮出水面,一幅3000年前古人向海而生的生动画卷徐徐展开。
考古发现大型聚落
三埠李家遗址位于平度市西北方向的新河镇,遗址坐落于大泽山系西侧的一座矮山丘陵的北坡上,发源于大泽山系的淄阳河从埠子南侧折向北,注入莱州湾。1980年,当时的灰埠公社组织大规模整地时发现该遗址,1989年公布为平度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这是配合高铁建设对周代遗址进行的一次考古发掘工作。经过6个多月的清理工作,截至目前,三埠李家遗址共发现岳石文化、周代、唐宋-明清3个时期的遗址。经过长达6个月的清理工作,遗址上层为唐宋时期的墓葬区,共发现墓葬数量约60座,均为晚唐五代到北宋时期。前期对该区域走访调查发现,附近村庄下叠压着一座唐宋时期的聚落,本次发现该时期的墓葬归属可能即来源于该聚落;遗址下层为周代遗址和墓葬区,该层为构成三埠李家遗址的主体部分,从发掘及走访调查情况来看,周代遗址分布范围较大,初步估计南北约700米、东西约600米,占地面积约42万平方米。
截至目前,高铁车站占压范围内共清理周代遗迹数量1000余个,遗迹内涵涉及房址、灰坑、窖穴、水井、窑址、灶、墓葬、祭祀坑、洼地、排水沟等,数量较多,种类丰富,其中遗迹之间打破关系极为复杂,这表明这一区域可能延续时间较长、人类活动较频繁。出土文物包括青铜器、铁器、玉器、玛瑙、水晶、陶器、骨角器、石器、蚌器等。出土文物中出现数量较多、风格鲜明的带有齐文化色彩的文物,表明该区域在周代时期可能为齐国在胶东半岛东部的一座规模较大的聚落。
大量周唐宋墓“复活”
在三埠李家遗址发掘区东部,考古人员发现了大量的周代墓葬,墓葬区从春秋早期延续到战国中晚期,其中以战国中晚期为主。春秋早期墓葬数量较少,墓向不统一,随葬品数量较少,主要为铜戈、铜矛、陶鬲为主,部分墓葬有殉葬动物的腰坑。战国中晚期墓葬数量较多,主要为中小型墓,未见大型墓。墓葬均为东西向,墓主头向均朝东,形制均为竖穴岩坑墓,小型墓葬仅能容身,中型墓葬填土或者二层台的东南角常能见到用于祭奠死者随葬的陶盆和陶壶,陶盆中常能见到动物碎骨,陶盆附近常常还摆放有一个猪头骨。木质棺椁均已经朽烂不存,墓中的陶质随葬品均发现于墓主身下,表明棺椁之间存在一个容纳器物底厢,陶器主要为彩绘仿铜陶礼器,种类主要有鼎、簋、盘、匜、豆、壶、敦等;男性墓主常能在身体两侧发现随葬有铜兵器和服饰用品,常见的有剑、铍、矛、箭镞、带钩等,女性墓中能见到水晶和玛瑙制成的环,在身体两侧有骨簪、骨梳、骨珠等。战国中晚期的墓葬均打破周围遗迹且本身未见明显被打破的迹象,表明该区域的性质在战国中晚期由遗址区改为墓地后便戛然而止,再未有其他人类活动对其进行干扰。
发掘中,引起考古人员注意的是,在灰坑、水井、淤土层中,发现了许多非正常死亡的人群案例,死亡姿势以仰身、侧身、俯身、蜷曲、捆绑类姿势出现,具体死因不明,尚待进一步分析,少量葬于灰坑中的人,还随葬有陶器,其中在墓葬区北侧的一个灰坑边缘发现了一例母子葬,推测可能死于难产,婴儿放置于母亲胫骨之上。另外,在遗址西侧还发现少量埋葬夭折儿童的瓮棺葬。数量如此多的非正常死亡的案例表明该区域内曾经内部斗争较为激烈或者经历了战争等原因。
在这片周代遗址和墓葬区上层的淤土层及附近地区,还发现了80余座唐宋时期墓葬,墓葬形制依据建造方式、建造材料可分为两类:岩坑洞室墓和砖室墓,绝大部分为砖室墓,岩坑洞室墓数量很少,形制为平地向下斜向开凿墓室,墓室体量较小,仅能容身,墓道和墓室之间用石块封门。墓主头朝墓道,随葬品置于头部左右,主要为褐釉瓷碗、青瓷盘、铜簪等。砖室墓分为舟形、方形、圆形和八角形等形状,部分砖墓带彩绘。出土文物主要为瓷碗、灰陶罐、瓜棱罐、陶砚、铜簪、铜钱等,其中,铜钱为“开元通宝”“至道元宝”等,表明这批墓葬的年代为唐宋时期。
找到约3000年前平度海岸线
“本次较重要的发现是从实地调查结果和出土的实物资料证明,在距今约2500-3000年前或者更早时期,莱州湾南岸的海岸线比现在海岸线位置要更靠南。 ”考古队员介绍,考古队员发掘前期对遗址周边进行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在遗址周围的农田和沟渠剖面上发现了数量较多的海生软体动物的贝壳,较为常见的是文蛤和钉螺。遗址发掘过程中,大量周代的灰坑、窖穴、水井等遗迹单位中皆出现了古人食用过后遗弃的文蛤壳、蟹壳和鱼骨等,在东周时期墓葬的随葬品中,也能见到盛放在陶盆中用来祭祀亡者的鱼类制品的残骸,遗址中也出土与渔猎经济有关的网坠等文物。种种迹象表明,在周代时期或者更早时期,莱州湾南岸的海岸线应该在遗址附近,海洋生物也是当地居民食谱上的重要一类。
在遗址发掘中,岳石文化时期遗迹围绕着丘陵西坡分布,分布范围较广、遗迹较分散,发现的遗迹主要以灰坑为主,少量墓葬,出土的文物主要有夹砂红陶碗、广口罐、陶纺轮等。
另外还发现半月形穿孔石刀、石斧、石凿等石器和蘑菇钮器盖,这些文物具有典型的岳石时期文物的特点,与这些石器、陶器一起出土的文物中还发现一批较为原始的骨角器,其中包括动物肩胛骨、腿骨等部位制成的骨耜、骨铲、骨锥以及鹿角加工器物剩余的下脚料等。同时在灰坑中发现了一种较为粗糙、器壁较厚的夹砂红陶器具,直口、方唇,从口部形态推测该器具体型较大,推测可能是煮盐用的盔形器,说明在距今4000年前岳石时期的人群在农耕文明基础上,表现出认识海洋、了解海洋、利用海洋的能力。
新闻推荐
“一站式”服务、“智慧助老”、专设助老窗口、完善为老服务……
平度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平度,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