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主要健康指标达世界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公立医院改革持续优化,医药费用增幅降至10%左右;药占比降至30%左右;卫生总费用中个人卫生支出占比降至23.4%;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显著提升,组建青岛市预防医学研究院,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开启施工,7个区(市)实施疾控中心新建、改扩建;医疗服务质量持续改善,二级以上医院预约诊疗时段精确到30分钟以内;新增75个急救单元,急救半径缩短37%;老年健康服务体系日益完善,成为首批国家医养结合试点城市,为老年人提供医养服务400余万人次。记者从青岛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了解到,“十三五”期间,青岛市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从5.34张增长到6.37张,三级医院数量由16家增加到28家,二级以上医院预约诊疗时段精确到30分钟以内。人均期望寿命81.43岁,主要健康指标达到世界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深化
2016年以来,青岛市坚持医疗、医保、医药“三医”改革联动,所有公立医疗机构药品耗材等全部实行零差率销售,并以此为突破口,同步完善财政补偿政策,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建立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动态调整、医疗费用增长联合调控、公立医院绩效综合考核等机制,引导和规范服务行为,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与“十二五”时期相比,全市公立医院医药费用增幅降至10%左右,下降5个百分点;药占比降至30%左右,卫生总费用中个人卫生支出占比降至23.4%,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个百分点;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性收入占比提高到30%以上,运行活力和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在国家卫生健康委2020年8月发布的全国三级综合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结果中,青岛市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和市立医院综合绩效分别位居全省同类医院第一名和第四名,占全省获得A+成绩医院数量的1/3。
推动医联体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深入开展,青岛市首创将一体化医疗服务共同体(医共体)拓展为构建一体化健康服务共同体(健共体),推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 6个区(市)被确定为全国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试点区(市),实现涉农区(市)全覆盖,位列副省级城市第一位,青岛市成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省级试点市,已建成由县级医院牵头的18个县域健共体。市内四区规划布局了13个城市医联体网格,已建成4个紧密型城市医联体(医疗集团)、31个松散型城市医联体、73个专科联盟、113个远程医疗协作网。远程医疗服务覆盖全部公立医院、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让群众少跑路,逐步实现“首诊在基层,大病不出区(市)”的分级诊疗目标。
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组建青岛市预防医学研究院。在全省率先落实疾控机构编制标准,编制数增加790名。基础设施稳步提升,市公共卫生中心项目已进入施工阶段。 7个区(市)实施了疾控中心新建、改扩建。实验室装备投入稳步加大。市级配置移动P2+实验室,10区(市)均建立P2实验室。医疗机构疾病监测模块和疾病预防控制子平台建设稳步推进,信息化建设不断提升。
疫情处置中首次在冷链产品外包装中分离到新冠活病毒,被肯定为全国冷冻食品行业相关疫情常态化防控的典范。建设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启动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建设。2020年疫情初期,以省、市、区(市)18家定点医院、36家发热门诊为主,构建青岛市分级、分层、分流的重大疫情救治机制。进入秋冬后,按照“四早”“四集中”原则,进一步织密救治体系,形成1家市级定点医院、4家入境隔离人员救治医院、5家备用医院、6家入境专用发热门诊、44家发热门诊以及181家基层发热哨点诊室在内的网络。
率先在全国为适龄儿童免费接种二剂次水痘疫苗,建成200余家智慧接种门诊,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全程接种率持续在90%以上,免疫规划服务水平全面提升。成功创建4个国家级慢病示范区、4个省级慢病示范区,西海岸新区获得2018年全国十佳慢病示范区。 2020年11月青岛市成功创建首批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市。
建立了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下的“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处置科学、运转高效”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形成了上下对应、门类齐全的市级卫生应急预案26个,医疗卫生机构预案1286个,预案体系更加健全。组建了四大类10支333人组成的市卫生应急救援支队,全市共有各级卫生应急救援队伍158支,各类专家1300人。建成2家省级、6家市级以及15家区域性城区全覆盖的紧急医学救援基地。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
2016-2019年,青岛市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从5.34张增长到6.37张,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从2.97人增长到3.98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从3.12人增长到4.3人,三级医院数量由16家增加到28家。建成市立医院东院二期、青大附属医院东院二期等一批医疗项目。加强区(市)级医院以人才、技术、重点专科为核心的能力建设,平度市人民医院、城阳区人民医院、西海岸新区人民医院达到三级医院服务水平。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补助经费从52元提高到74元。在省内率先全面推开随访数据自动采集和取消纸质健康档案,建设市级基本公卫数据中心和监管平台。健全医疗质量管理和控制体系,共建成市级质控中心52个,区(市)级质控中心187个,二级以上医院预约诊疗时段精确到30分钟以内,提供移动支付等“一站式”结算服务。布局重点疾病防治康复体系建设,31家胸痛中心、23家卒中中心、17家创伤中心、41个癌症规范化病房、17家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和9家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通过评价。将院前急救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市办实事,共新增75个急救单元,达到177个,急救半径缩短37%,急救单元覆盖密度列全省第一,城乡一体化院前急救网络体系建设走在了全国前列。开通省内首个“空中120”项目,启动青岛市急救中心航空医疗救援运行服务项目,2架新型H135直升机并入青岛市院前急救网络体系,已实施航空医疗转运6例。
重点人群服务能力显著改善
建立了以妇幼保健机构为核心、以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为基础、以大中型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为支撑的服务网络和妇幼健康构架,妇幼保健体系进一步完善。建立健全母婴安全五项制度,全面开展妊娠风险筛查与评估,实行重点人群高危专案管理。建成市、区两级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16个,新生儿(儿童)救治中心9个,急危重症救治能力大幅提升。妇幼保健特色专科建设不断加强,获得国家级孕产期、更年期特色专科2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与重点专项2项,省级孕产期保健特色专科2个。在国内率先建立了覆盖孕前-孕期-新生儿-儿童早期发展全周期的出生缺陷防治体系,构建起 “一中心十平台”的出生缺陷防治青岛模式。创新妇幼健康宣教模式,在婚姻登记处设立11个妇幼健康宣传驿站,加强妇幼健康宣教与健康促进工作。 “十三五”期间,全市孕前优生项目目标人群覆盖率均达100%,产前筛查率均达96%以上,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率、新生儿听力筛查率均达99%以上。
先后被确定为首批国家医养结合试点城市、山东省医养结合示范先行市。因地制宜实施了六种医养结合服务模式,推进“医、养、康、护”一体化服务,建成“医中有养”机构93个、“养中有医”机构186个、“医联结合”机构67个、“养医签约”机构39个、“两院一体”机构10个、“居家诊疗”机构490个。
卫生健康可持续发展动力持续增强
五年来,深入挖掘以才引才潜力,带动相关专业领域人才来青共谋发展,累计引进或柔性引进106名高层次人才。共计招聘各级各类人才6453名,其中,硕士、博士和副高级以上人才2192名,本专科人才4261名。
实施重点学科和人才培训项目,财政每年投入3000万元进行滚动支持,截至2019年底,全市共建成国家级重点专(学)科14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个、博士后流动工作站2个;拥有省级临床重点专科、重点学科和重点专业108个。 55个学科进入学科百强榜单,入围数量位居全国计划单列市之首。深入实施医疗卫生 “三优工程”(加大引进优质医疗机构、优势医学学科、优秀医学人才力度),强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十三五”期间,与美国休斯敦医学中心、迈阿密癌症研究所、加拿大渥太华心脏病院等开展相关合作。
健全覆盖城乡的中医药服务体系,遴选公布15个市级中医综合诊疗中心,开展紧密型中医医(健)共体建设,在即墨区、西海岸新区打造省级中医紧密型医共体典型。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建成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4个。率先在国内组织开展国药坊建设项目,打造30个国药坊。建成国医馆155个、精品国医馆60个,中医特色村卫生室100个。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建立中医药适宜技术免费网络培训推广平台,培训人数3000余人。全市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镇卫生院、91.8%的社区卫生服务站、91.6%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所有镇街实现中医药服务“全覆盖”。建立青岛市中医药产业项目库,推动上海国药北方总部落地市南区,实现知名药企总部落户青岛市“零”的突破。打造11个中医药特色小镇 (街区)、4个中医药旅游基地。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首席记者 孙启孟 记者徐小钦 图为本报资料图片
新闻推荐
忙碌在冰面上的“冬季护鱼队” 平度市水利水产局尹府水库管理中心开展冬季严打非法捕鱼专项整治行动
破冰取网。监控查看和实地巡查相结合。文/图半岛全媒体记者郭巧玲通讯员季爱芳王好光水库封冬结冰以来,偷鱼行为...
平度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平度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