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让村民致了富 这个村如何两年实现“蜕变”

大众日报 2019-12-04 09:44 大字

◆走进平度市崔家集镇前洼村,映入眼帘的是满眼的农业设施大棚,个个大棚反射着太阳光,犹如颗颗耀眼的明珠,百姓把它捧在手里,心里乐开了花。

仅仅两年,实现“蜕变”。从2017年的36个设施大棚发展到今天的330多个大棚,前洼村实现了突破式发展:村庄370户,拥有330多辆家庭轿车;每年有北上广深的客户云集前洼村,实现农产品销售7200多万元,集体每年收入近30万元,并且实现可持续。谈起村庄的发展,前洼村党支部书记鞠炳锦黝黑的脸上流露着自信与笃定。

□ 本报记者 宋 弢 李 媛

本报通讯员 杨江涛 张德杰

党支部领办合作社

村民要致富,集体要增收。围绕这一问题,崔家集人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穷则思变。崔家集镇是一个典型的内陆镇,区位、资源都不占优势,这些年来我们始终在寻找一条路子,真正能让群众得实惠、集体增财力。前洼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路子,让村民致了富,使集体得以增收,并且都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崔家集镇党委书记邴军海在寻找“前洼出路”中有很深的思考。

镇党委班子带领村党支部成员取经广州、成都,到访北京、大连,结合当地实际,确定了利用前期成立的集体经济合作社,将土地以村民入股的形式,全部纳入经济合作社,由村集体对土地进行整理优化,然后转租给专业合作社的路子,在保证村民利益的同时,每亩地交给集体50元作为基础设施管理费。如今,前洼村4000余亩耕地全部完成流转,成为平度市首个实现整村土地流转的村庄,为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和产业项目的落地提供了坚实的土地保障,仅此一项村集体增收逾20万元。

崔家集镇还出台了相关的实施意见进行试点,如:有省、国家的大项目、大资金进入必然会带动土地溢价,溢价的一部分也作为村集体和村民的增益收入等。

村民集体双增收

“这比打工好多了,我以前在青岛的工地当电工,一月5500元,管吃管住还有保险,都不如我在家承包一个春暖棚。”前洼村村民杨明兴说,“不光我不出去打工了,我们村一些‘80后’\‘90后’,回来了20多人,搞电商、做物流,有声有色。”今年4月8日,一直在青岛打工的杨明兴开始了在家门口的创业历程,他租了一个设施大棚,种植樱桃西红柿,到11月12日,实现销售收入15万元。

村庄富不富,关键在支部。面对稳定的集体收益,崔家集镇党委政府和前洼村党支部并没有沉浸其中,止步不前。

樱桃西红柿产业的可喜发展态势得到上级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如何让政策红利普惠更多百姓、让产业发展成果为更多群众所共享,崔家集镇不光有思路,更有行动。

2019年,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建设扶持资金注入到青岛前洼果蔬专业合作社,正在探索完善“党支部+村经济合作社+专业合作社(企业)+农户”实践的前洼村,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在常规收取土地租金和基础设施服务费的同时,大胆尝试以村经济合作社凭土地入股青岛前洼果蔬专业合作社的新模式,享受国家资金和政策的青岛前洼果蔬专业合作社,给村经济合作社每年不少于10万元的分红,如此,上级政策和资金红利不仅惠及专业合作社,也间接给村集体和广大村民带去福祉,前洼村集体收入将突破30万元,村庄建设发展有了更加坚实的资金保障。

叫得响 可复制

“下一步,我们还将探索建立樱桃西红柿交易市场,进一步拓展增收渠道,增强抗风险的能力。”崔家集镇镇长贾涛介绍,“一个产业一旦形成规模,抗风险的能力也就会增强,不光如此,我们还积极研究其它产业,紧盯市场,保持头脑警醒,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换,打造崔家集的‘前洼模式’。”

前洼村创造性地将党支部(经济合作社)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力、专业合作社(企业)的运营能力和资本能力以及农户的土地供给能力等优势要素有机结合,动员村民与村经济合作社签订土地入股合同,村经济合作社将全村土地统一规划平整后,出租给有从事规模化生产的专业合作社(企业),同时承担起道路、用水、用电等基础设施维护、纠纷调解、问题协调等“物业职能”,在向专业合作社(企业)收取应支付给村民的每亩800元土地租金的同时,也收取每亩50元的基础设施服务费作为村集体收入。

这种“党支部+村经济合作社+专业合作社(企业)+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不仅实现村集体和村民的“双增收”,还间接促成了诸如土地租金、电商、物流、农民进园区打工等更多的额外收益。

新闻推荐

专职调解员助力 15年纠纷化解

本报12月3日讯近日,平度市司法局旧店司法所成功调解一起矿机合同纠纷案。在司法所工作人员及专职人民调解员修卫东耐心调...

平度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平度市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