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许家”变身全省桑蚕第一村 平度蓼兰镇许家村跨入全国文明村镇行列

青岛晚报 2019-03-15 08:13 大字

农家小院错落有致,道路两旁鸟语花香,桑园里人人欢笑,菜棚里春耕正忙……走进蓼兰镇许家村,一幅乡村振兴的新画卷映入眼帘。改革开放以来,蓼兰镇许家村以党建为统领,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努力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构建起以蔬菜种植和桑蚕养殖两大产业为核心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大步踏上乡村振兴路,跨入了全国文明村镇行列。

“党员家庭”将身份亮出来

上个世纪60年代的许家村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人称“破许家”。当时,大多数村民以种植桑园为主,由于政策不活,管理落后,再加上种植环境恶劣,农民收效甚微。

“春天盐碱白茫茫,夏天一片水汪汪。秋天一片茅草荒,只见种地不见粮。”是当时许家村的真实写照。1976年,年仅26岁的徐忠军担任许家村党支部书记,43年如一日,用担当和作为扛起了许家村大踏步发展的大旗,被评为“山东省担当作为好书记”。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组织振兴,没有一个好的党支部班子,建设好新农村只是一句空话。”徐忠军说,通过对党员学习教育、参加活动等情况实行“双百分”考核,并聘请2名群众监督员,定期进行督查,对每名党员进行积分量化并张榜公示。坚持每月至少召开一次党员大会集中学习,党小组每月组织党员学习1次。集中学习时,徐忠军坚持讲党课,不断提升党员的政治理论水平。

为每名党员悬挂“党员家庭”门牌,设立服务群众公示栏,围绕产业结构调整、美丽乡村建设、孝德文化传承等5个方面,每名党员承诺服务3项,督促党员立足岗位做贡献,将党员身份亮出来。如,党员许洪亮,带动周边群众发展胡萝卜种植300多亩,每亩增加纯收入4000多元。党支部建立“党员活动日”制度,依托“先锋行”党员志愿者服务队伍,组织党员广泛开展走访帮扶、关爱留守儿童等活动。

成就“山东桑蚕第一村”

1980年春,徐忠军经过广泛调查和反复权衡,连续召开3次会议,确定了大力发展桑蚕业的方向。多年来,村民种植桑园一直没有起色,可现在村里决定发展桑蚕业,遇到的困难和阻碍可想而知。

功夫不负有心人,村两委班子成员通过反复做工作,到1992年,全村的桑园面积从原来的300亩达到了1000亩,年实现蚕茧收入500多万元。与此同时,村委组织成立了青岛青许桑蚕专业合作社,为蚕农提供“统一收集发布市场信息、统一规划栽植、统一供种催青、统一指导培训、统一加工销售、统一物资供应”的“六统一”服务,实行保护价制度,走出了一条“支部+协会+基地+农户”的新路子。全村桑园种植面积一度达到1200余亩,年产鲜茧18万公斤,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山东省桑蚕第一村”。

瞄准市场转向蔬菜种植

面对全国茧丝绸市场的急剧萎缩,村党支部及时瞄准市场,精准发力转方式调结构,发动和引导村民从养殖桑蚕向专业蔬菜种植跨越,逐步形成蔬菜种植和桑蚕养殖两大支柱产业。目前,许家村在种植业上突出以蔬菜种植、桑蚕养殖、花生种繁育为主,仅蔬菜种植面积就达到1200亩,年产各类蔬菜4800吨,年收入720万元;工业上利用集体闲置厂房引进了洗衣粉分装厂、机械加工厂、海参养殖网箱等项目。到2017年,全村实现农副业总收入6000多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4800多元。

许家村在村规民约中明确规定,村内考上大专及本科院校的学生由村委出资一律给予物质奖励,激励孩子奋发向上,报效社会,具体奖励为专科300元,本科500元,研究生1000元、博士2000元。截至目前,全村有90多名学子升入高等院校,为日后乡村发展注入新生动力。

为推动农民职业素养的提高,培育一批具有专业素养的本土人才,许家村注重农民职业教育,组建由本土农创达人、科技能手组成的志愿者宣讲队伍,依托村内庄户学院开展培训计划,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使他们能够适应农业产业政策调整、农业科技进步、农产品市场变化,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记者马丙政通讯员于彦冲孙晓东

新闻推荐

遇查车,四个超载大货司机躲进饭店 青岛交警曝光今年第4批20起四类重点车辆交通违法

货车违法载客22人被查。扫码查看四类重点车辆交通违法行为名单文/图半岛记者尹彦鑫通讯员栾心龙王雍修全市各...

平度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平度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