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感谢有您 一路同行”淄博晚报读者集报展(齐悦花园站)落下帷幕 墨香永留 下站有你

淄博晚报 2015-12-13 16:38 大字

12月11日,由淄博晚报联合创业·齐悦花园共同举办的“感谢有您一路同行”淄博晚报读者集报展落下帷幕,500余件集报作品与全市各地赶来的读者相约七天,为读者打开了了解历史发展、经济改革、社会变迁以及养生保健等社会百科的一扇窗。

富则兼济天下傅其恩:慈善是我一生的事业

一个经历过苦难岁月的人,很容易唤起心底的爱,进而去行善。愿做善事的人总会用一颗真挚的心和一双有力的手给他人带去温暖。在我们身边就有这样一位老人,认识他的人不多,但要提起他和妻子几十年来坚持捐资助学、扶贫济困的善举,就可谓家喻户晓了。老人名叫傅其恩,今年76岁,是一位民营企业家,这些年来,他一边努力经营自己的企业,一边将过半家产投入慈善事业。

小记者参观百米长卷

小记者采访集报爱好者郭法绪

一生创业一生慈善半数以上所得用来扶贫济困

集报展吸引了众多读者参观

集报册精品多

集报展的意义,除了通过同类主题的整理归纳让市民对报纸记录的某一段历史、某一个人物、某一篇小说、某一个重要事件有一个连贯的、清晰的认知外,更重要的是,集报展让我们看到了报纸“白纸黑字”可保留、可收藏的独特魅力。

俗话说“物以稀为贵”,在集报界历来遵循这一原则,通常来讲,存世量较少、时间越久远的报纸越珍贵,这样的报纸可谓从浩如烟海的报纸堆中淘到的真金,本次展览就不乏“真金”!

比如,对于一份报纸而言极具历史价值的创刊号、终刊号、号外就非常珍贵,本次展览中集报人牛廷福的《解放——解放战争报纸号外》就堪称精品之作,这本集报册的亮点之一是将这些旧报纸整理成书发行出版,其次就是集报册里面收入的报纸存世量极少,弥足珍贵。

集报展精品多,另外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展出了李若煜老人收藏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旧报纸,掀开已泛黄的旧报纸,里面摘选了毛泽东等老一辈国家领导人接待外宾、参加活动的新闻照片和报道,每一页都是一段历史,令人唏嘘慨叹。

如果说存世量少、时间久远是珍贵集报册的共同特点,那么装订精美就是“锦上添花”!对于这些集报爱好者而言,每一份报纸他们都视若珍宝,仔细分类,认真装订,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比如王京法、陈焕峰、孔令颜、高绍水、周京安等老人的集报册,装订十分考究!

傅其恩每天都会看报,这些年来,他所帮助过的困难学生、家庭中,多数也都是通过报纸上的报道发现的。早在2006年,傅其恩看了淄博晚报关于贫困大学生的报道后,决定在山东理工大学设立以妻子名字命名的“曹志英助学金”,每年出资5万元资助50名品学兼优、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新生,目前该夫妻俩已累计捐款200余万元;今年5月初,夫妇俩在市慈善总会成立定向基金,并首笔注入20万元,命名为“傅其恩、曹志英夫妇慈善基金”,5月4日,本报发起救助“眼癌宝宝”小俊昊的倡议后,傅其恩、曹志英夫妇将10000元的善款送到小俊昊爸爸的手上;11月2日,本报报道了周村区南郊镇高塘村残疾人王华,因家庭困难不能长期服用钙片导致病情加重不能独立行走的消息后,傅其恩、曹志英夫妇又专程赶往王华家中探望,并承诺将无偿向王华提供具有提高免疫力、恢复自愈功能的核糖核酸口服液。截至目前,“傅其恩、曹志英夫妇慈善基金”费用已支出过半,近日,傅其恩再向该基金注入10万元。

傅其恩夫妇的爱心义举并非一时行善。20多年前两人就开始参与捐助活动,但截至目前资助过多少人,他们则表示“从来没记过。”在前不久子女给曹志英过生日时,傅其恩当众宣布,他们将把有生之年挣下的钱拿出一半以上用来扶贫济困。

救助截瘫姐弟一年后弟弟能走路

集报者故事多

每一本集报册背后都有一段集报人的收藏故事。

比如郭法绪老人,他是淄博晚报的金牌读者,为了能够同时剪下一张报纸的正反面内容,他每年自费订阅两份《淄博晚报》,还将他喜欢的记者的作品全部整理成册珍藏;比如周京安老人,专门从淄川赶来,因不能提太多报纸,他只送来三本集报册,让人感动;还有高绍水老人,不仅是参展的集报爱好者,还是活动的组织者之一,不辞辛苦,义务为集报展跑前跑后。

很多老人都有一个同样的集报感受,那就是集报剪报也是一个摸索前进并不断学习成长的过程。陈焕峰老人说:“我1979年才有了自己的第一本剪报,最开始的集报没有分类,1982年,才开始分门别类。”陈焕峰还摸索出自己的一套方法,自己买复印纸,把剪报贴在上面,封面用牛皮纸,除此之外,为了保证每一本集报册的厚度一样,他还在里面贴了一小段广告纸。“他们都说我是‘活\’的百科全书。”陈焕峰笑着说,剪报是他一生的挚爱。

还有很多集报者,将个人喜好剪辑成册,不想日积月累归结成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比如耿庆信,因为特别关注养生保健,他整理收藏了《寿星养生》,寿星们虽然生活习惯不同,爱好有别,文化各异,但都能高寿百岁,仔细阅读,让人受益匪浅。

集报展影响大

集报展开展当天,参展的集报爱好者几乎全部到场,既当自己作品的解说员,同时虚心向别人请教学习。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沂源县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王京法是此次参展的集报爱好者之一,集报展结束后他给记者发来一篇文章,题目就叫《我为<淄博晚报>点赞》。他说,这次集报展让他更坚定了对淄博晚报、对集报的热爱。他是从2011年开始剪辑《淄博晚报》的,平时喜欢按栏目将报纸收集、分类、装订成册,几年来,他装订的《淄博晚报》剪辑本有几十本,摞起来有一米多高,积累了大量的文史资料,而且查找方便。

“淄博晚报读者集报展给我们搭建了展示自己作品的平台,更为集报爱好者创造了一次交流、学习、提高的机会,下次再举办展览,我们还会参加!”集报爱好者连鑫厚老人如是说。

而同时集报展给参观者打开了一扇了解过去、审视现在、展望未来的窗口。老年记者杨长永参观完集报展后写下这样一段话:“看吧,如果你要查淄博晚报的历任总编,这里有;你要查新中国成立时的领导人,这里有;你要查改革开放的脚步和社会变化,这里有;你要查日寇的侵华史,这里有……”而很多小记者和家长看完展览后现场就商定回家后也将喜欢的作品剪辑成册并收藏起来。

展览期间,本报记者还看到了众多集报爱好者对淄博晚报的深厚感情,收获了满满的感动。沈允录老人说:“我集的报都是淄博晚报,这份报纸已经陪我度过了十年,晚报让我变得快乐健康,淄博人就应该读自己的报纸!”比如李若煜,他对记者说,1996他年从红卫电机厂退休后,就只订阅和收集淄博晚报,淄博晚报很多栏目他都很喜欢。

展览落幕,墨香永留。至此,淄博晚报读者集报展齐悦花园站圆满落下帷幕,“我的集报故事”专栏也将暂告一个段落。集报能让人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是一种保存史料、传承精神的高雅文化活动,尤其对老人保持健康、智慧、快乐的生活状态很有帮助,希望更多读者参与到集报活动中来。下一步,淄博晚报读者集报展还将继续,期待集报爱好者和各位读者的关注和参与。(晚报记者沙红翠

孔晓文陈圆)

几十年来,老两口帮助过的很多人至今都未谋面,但一对家住青岛的姐弟俩却让傅其恩夫妇决定无论如何要去看看。12月10日一早,记者跟随傅其恩夫妇赶往平度市旧店镇巴豆子村。姐弟俩先后患痉挛性截瘫,姐姐读完小学后辍学,12岁的弟弟还在读小学六年级,校车司机郝师傅每天抱着弟弟上学、放学的感人事迹被媒体报道后,傅其恩决定无偿为姐弟俩提供公司生产的核糖核酸口服液。“听说小男孩在服用我提供的产品一年后能扶着墙走路了,我非常高兴,一定要去看看这对姐弟。”

赶到村里已近中午,20岁的姐姐孙雅茜正扶着护栏锻炼。孙雅茜的母亲孙伟敏说,之前两个孩子总感冒,但现在一年都不感冒一次。随后,傅其恩夫妇又赶往弟弟孙骏轩所在的学校。喧闹的教室里,和其他孩子相比,小骏轩少了几分活泼,多了几分乖巧。他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限,但得知眼前的两位老人就是资助了他一年的好心人时,他让妈妈扶着他站了起来,来到教室外的走廊里,他扶着墙慢慢的往前走。孙伟敏激动地说,两个孩子相继发病,她和丈夫一度绝望,现在儿子能重新站起来走路,夫妻俩也对生活重拾信心。

一年的无偿资助,让孙伟敏一家重新看到了希望,傅其恩夫妇非常高兴,他当即表示,孩子服用的核糖核酸口服液他将永久无偿提供。“我们的一点点帮助,能让那些困难中的人重新有了希望,我们很满足。”傅其恩说。

(晚报记者相国旗)

新闻推荐

2014年度高新区、乡镇、街道获德州市级以上荣誉称号

一、省部级荣誉称号房寺镇全国重点镇2014年度全国百家示范乡镇(街道)工会二、德州市级、厅级荣誉称号高新区省级开发区一等奖2014年度消防安全“责任落实年”活动先进乡镇...

平度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平度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