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双脚无力 作品有力,双脚无力 作品有力

青岛早报 2014-11-14 01:35 大字

在平度市蓼兰镇丘西村的荆宝海家中,摆满了形态各异、造型夸张的泥塑。古旧的土房和土墙、拉石磨的驴子、穿斜襟棉袄的农村老太,无不洋溢着浓郁的乡村气息。看着这些栩栩如生的民间艺术品,很难相信是出自一位残疾农民之手。因双脚萎缩,荆宝海只能蹲着走路。今年50岁的他,怀着对生活的无限热爱,用手中的泥土塑造了灿烂的人生。

身体不好手艺好

因1岁时患小儿麻痹症导致双脚萎缩,荆宝海必须蹲下身体,用双手牵着双腿才能走路,每走一步都要耗费常人一倍多的工夫。就是用这种速度,荆宝海每天往返于火炉、“操作台”——一个30厘米高的木桌和摆满泥塑作品的展示柜之间。

泥塑是荆家祖传的手艺,荆宝海虽然下肢行动不便,但心灵手巧。8岁时,荆宝海就跟着爷爷学着捏一些简单的泥哨和泥人。“还能拿到集上,换点地瓜干。”对当时的荆宝海来说,泥塑只是用来养家糊口的途径。

荆宝海22岁那年,父亲身患重病,急需用钱。荆宝海自知泥塑技艺不精,想学点别的技术,帮助家里渡过难关。“80年代,修表很赚钱。我跟着邻村一位师傅学修表。当时只想多赚点钱,给父亲治病。”

荆宝海自己改造了一个手摇三轮车,全靠手臂的力量走街串巷,每天去附近村里赶集修表。1986年,荆宝海每个月能赚700多块,当时的工人每月也只有几十块钱的工资。尽管所有的钱都用来为父亲治病,但十几年修表的经历让荆宝海明白了一个道理,“虽然身体不好,但只要有一门手艺,我就能比很多人都强。”

每个泥人都是另一个他

然而,随着年龄越来越大,荆宝海的身体吃不消每天风吹日晒的生活。再加上电子表的兴起,荆宝海修表摊的生意一落千丈,荆宝海决定重拾泥塑。

泥塑制作过程非常复杂,从选泥、和泥到捏制、染色,需要二十几道工序。对常人来说都十分费力,更别说双腿残疾的荆宝海。一开始,他做的泥人又小又粗糙,有人看后跟他说:“你做得泥人太小了,一点也不生动。”这句话点醒了荆宝海,也刺激了他好强的个性。

荆宝海花了8年时间潜心摸索捏泥人,头的姿势应该做成什么样,服饰、姿态如何设计,其中最难把握的还是泥人的表情,这让他困惑很久。与其刻画别人,不如拿自己当模子,所以他干脆对着镜子做鬼脸,研究自己各种表情下的面部肌肉,拿捏自己的各种表情。“丑不要紧,要夸张点,有性格的泥塑大家才喜欢。”荆宝海的自嘲让他的泥塑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获得了不少国内外泥塑爱好者的喜爱。

安居工程送他一个家

荆宝海家里有专门一个房间展示他自己的作品,里面有捧着簸箕的老太、筛面的老汉、对弈的儿童……从每个泥人憨笑的表情中,都能看到荆宝海的影子。多年对泥塑的研究制作,终于赢得了社会的认可,2007年,荆宝海在青岛迎奥运民间艺术展中荣获铜奖,去年还被山东省评为“残疾人创业之星”。

如今算得上平稳的生活,荆宝海感觉来之不易,从做最简单的泥塑,到用炉子烧出各色作品,荆宝海一直是社会公益的受益者。2004年,作为首批安居工程的帮扶对象,在青岛市政府、平度市政府、平度市残联的帮助下,荆宝海分到60平方米的三间房,还带着一个宽敞明亮的院子,荆宝海终于有了自己的家。就连他创作用的炉子,也是一家爱心企业捐赠的,“值1万多,我自己真买不起,要不是有这个炉子,我也做不出更好的泥塑来。”荆宝海说,需要感谢的人有很多。

把传统民俗传承下去

手工泥塑经过烧制后,可以更加坚固,保存期更长,通过控制温度,还能烧制出红、黑、黄等颜色。现在,荆宝海的作品都是上千元起,每年的销售量也还算满意。在他眼里,泥塑已经不仅仅是养家糊口的手艺,更是一门需要传承的民俗艺术。

即便懂的人少,荆宝海也不愿改变自己的创作风格。他创作的泥塑主要以农村题材为主,反映农民日常生产生活,每一个泥人都源于他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越朴实越好,越土越好。”荆宝海独守祖祖辈辈的手艺,希望能将这门传统民俗传承下去。

新闻推荐

校车司机当校园巡查员,校车司机当校园巡查员

早报讯 头戴钢盔、手持警棍,这样一支安全巡查队将出现在平度校园内。昨日上午,交运集团平度温馨校车公司“校企共建,平安校园”活动启动仪式在平度市第九中学举办,首批由60余名校车驾驶员组成的校园...

平度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平度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