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明天一份坦然的“留言”

半岛都市报 2022-04-02 01:28 大字

如果什么都没说就走了,是不是太遗憾?”每到清明怀故人,总有人发出如此不甘之问。近期发布的《2021中华遗嘱库白皮书》,经过对已入库的22万余份遗嘱分析,折射出生命价值观之变:2020~2021年的立遗嘱人群中,“00后”比前一年增长14.42%;“90后”立遗嘱总人数同比增长80%。年轻人订立遗嘱的原因有许多,据统计,超一半人认为无法确定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如果什么都没说就走了太遗憾。有观点认为,从谈“遗嘱”色变到办理遗嘱的年轻化趋势愈加明显,这种对生死态度的转变,恰恰是一种理性的态度。人们在订立遗嘱的过程中,重新审视了过往和未来的人生。

不是看淡生死,而是理性对待生命□特约评论员李光全

意外和明天不知道哪个会先来,如果让你给明天写一份“留言”,你会不会坦然接受?事实证明,从谈“遗嘱”色变到办理遗嘱愈加明显的年轻化趋势,展现出年轻一代的生命价值观正快速转向更加理性的态度。

订立遗嘱的过程,本身就是对过往和未来的重新审视。趁那样一个时刻,回望一下走过的路,有没有什么样的梦想值得挽留、有没有什么样的遗憾需要去弥补,好让未来的人生路上少一些遗憾;趁那样一个时刻,展望一下未来的生活,有什么样的目标值得去追寻、有什么样的方向值得去努力,好让以后回望时少一些懊悔和无奈。今天的年轻人无疑正变得更加理性。

订立遗嘱不是看淡生死,而是理性对待生命。意外不是因为你说了、你想了就会发生,而明天则会因为你之前的思考会真的改变什么。或许当人真正要离开世界时,会发现有太多要叮嘱的还没来得及嘱咐,可遗憾的是已没有时间来进行细细的叮咛。人生真的无法确定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如果到了弥留之际,如果什么都没说就走了,任谁都是永远弥补不了的遗憾。

坦然给明天一份“留言”,不管生活会怎么改变,我们相信如何让活着的人更好地活着,应该是无数嘱托的内容。在不少“90后”“00后”眼中,遗嘱的订立已不再是什么不祥之兆或悲伤之事,而是一种承载着深情厚爱的一纸信笺,或对美好情感的一种表达和向往。同时,遗嘱的订立也反映出社会主体对自身责任和对他人责任认知上的辩证统一,把对生活的思考、对他人的记挂提前加以谋划,并以此来更好履行自身对他人的社会角色责任,也是社会的一种进步、是新一代年轻人担当的体现。

当然,我们还看到,年轻人订立遗嘱,几乎没有人对此冷嘲热讽。这缘自我们的社会正变得越来越包容、人们也变得越来越宽容,冷静、辩证地看待生活中出现的新事物、新现象并给予理解,这无疑也是社会更加进步的一种表现。

人生仿佛是个剧本,充满了各种的可能和不确定。活着,意味的是珍惜和奋斗,切莫遭遇不幸或意外时,才想起生活中诸多已经无法修改的遗憾、才追问自身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给明天一份坦然的“留言”,让生活在突遭不测或意外时,给世界和亲人多一份叮咛与嘱托;坦然给明天一份“留言”,把对生活的美好、对未来的谋划悄然写下,让未来少一份遗憾、多一份“谋划”。

(作者为省青联委员、市青联教育界别秘书长、青岛市委党校教师)

善终——与生命最后的和解□特约评论员袁法周

我在年轻的时候,总以为一切皆有可能,只要努力就能获得所谓的成功。人过中年,渐渐体悟到并不是这么一回事。原因很简单,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所经历的不如意越来越多,惊喜少见,意外不断。这不能说是无常,应该说是常态。就好像我们都希望做事做人善始善终。但是,善始未必善终却成为了一种常态。《增广贤文》里有这么一句话:“人见白头嗔,我见白头喜。多少少年亡,不到白头死。”我深有体会,前年我在北京的一位相当能打拼的朋友陪家人度假时突然去世了,多么好的年华,一句话都没留下,转瞬不见了。正应了那句话,人生就是一场说来就来、说走就走的旅行。意外从来不打招呼,这便是常态。

我们面对人生种种意外,往往倍感无奈,这是由于我们并未懂得何为善终。成功、圆满就是唯一的善终吗?遗憾、放下就不是善终吗?我看未必。那些为了人民解放事业而献身的革命者,就他们个体而言,放弃求生的机会,杀身成仁,似乎难称善终,但他们捍卫了正义,心怀光明,死得其所,却远甚于善终。

对大部分平常人而言,善终的本质是与命运握手言和。当我们经历种种意外,走近人生终点,应该问问内心是否还会有所纠结,是否还要将许多烦恼困惑留在死后?不如早早将这人世间的常态看得通透些,就像曾国藩所说:“静中细思,古今亿万年,无有穷期,人生其间数十寒暑,仅须臾耳!大地数万里,不可纪极,人于其中,寝处游息,昼仅一室耳,夜仅一榻耳!”不为物役,不为欲累,不必按照他人所艳羡的模样而活着。人世间没有什么值得焦虑,包括生死。

学会放下与和解。承认自己的一生存在遗憾,在意外不断的生活常态中心若止水,才是真正的无憾。这么看,善终并不仅仅是个结果,而是一个自我成就、自我和解的过程。曾国藩写家信家书,让我们看到了这个过程,这是他留给后人的“遗嘱”。那么,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在各自生命的进程中,提前给后人留下点什么?总有一天我们会与这个世界告别,但早已做好了生命最后的和解——生也从容,死也无憾。

(作者为人民美术出版社副编审,历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易学文化研究院研究员)

不如给自己一个确定的当下□特约评论员宋守山

最近一家机构发布了一个关于遗嘱的白皮书,显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立遗嘱。比如,“00后”有223人。于是,“年轻人立遗嘱”成了热门话题。

虽然说这223人各有各的情况,相对于全国的年轻人群而言,未必会具有多少标本意义,甚至不太具有多大的代表性。但毕竟物以稀为贵,这一下就成了新闻的热点,更何况立遗嘱的年龄走低,甚至年轻人也走进了这个行列,这不仅是年轻人所拥有的权利,更是一种社会的进步。一方面说明法治意识已经深入人心,公众相信法律,不仅懂得也已经开始去利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可以视为中国法治建设成效卓然的一个很好的例证。另一方面,也说明社会公众对生与死的看待更为理性。毕竟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谈论死亡,总是有些忌惮的,现在的年轻人能够如此从容地去安排自己的“身后事”,这是一种内心的成熟。

立遗嘱本质上是对不确定性未来的一种理性安排,通过“遗嘱”的形式寻找一份内心的安定。更何况天有不测风云,谁也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个先到来。但是,对于年轻人而言,既要行使自己立遗嘱的权利,更要踏实且充实地过好当下的每一天,而不能执着于去安排自己的身后事。倒不是说本身没有多少可以安排的,新闻上不是说了吗,这些年轻人的遗嘱里与时俱进,五花八门,支付宝、微信账号等虚拟财产也开始进入了被处理的财产系列。

然而,相对于未来,当下的生活更为重要。毕竟对于年轻人来说,虽然未来充满着不确定性,人生之路也可能存在多种可能,但从理性的角度来看,他们不仅人生路漫漫,前途也未可期,相对于热衷给自己立遗嘱、安排“身后事”,倒不如努力过好当下的生活,做好当下的工作,踏踏实实地去学习、工作,才能让自己对于不确定性的未来更加踏实。毕竟连古人都知道:未知生,焉知死?

如果连当下的生活都没有过好,当下的工作都没有做好,就是去安排了身后事,又能如何?毕竟,连现在都看不清楚,何谈未来呢?

(作者为青岛科技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媒介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负责人)

@这是睡着了吗:

写点东西放在一个地方或者交给一个人,至少我在离开的时候能给那些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留下一点点话语。

@快退散:

我觉得有必要立一个,如果哪一天我发生意外,我希望家人不要为我难过。

@愿你归来人间正好:

很多时候很多事情就是要防范于未然,不为别的,就为保证自己血汗累积的财富留给自己想要留的人,特别是年迈无依的父母和还没有自保能力的孩子。

@西南科技大学李露丝:

年轻人立遗嘱不仅可以看做是生命价值观的改变,也可以看做他们延续自己存在的意义。立遗嘱并不是一件令人恐惧的事情,写下遗嘱的过程中也可以是对人生的意义与价值重新体会的过程。通过遗嘱尽量减少人生中的遗憾,重新审视过往与未来的人生,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生死价值观,与自己和解,好好活在当下。

中国青年报黄帅:

讳谈死亡,并不会让人真的远离死亡。考虑生命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是必要的未雨绸缪。尤其是年轻人的工作和生活压力巨大,有不少人面临健康风险,新冠疫情和突发的天灾人祸,也让一些年轻人看到提前安排身后之事的必要性。00后和90后立遗嘱者变多,不乏有上述原因。在合适的时间,通过法律的方式来明确自己的身后事,也增加了年轻人抵御风险和不确定性的信心。

话题征集

聚焦一周新闻热点事件,深度思考,理性评述,百家争鸣,激浊扬清。亲爱的读者,欢迎您参与“评论区”的话题讨论,无论是微言片语还是长篇大论,我们都期待您来一吐为快。

邮箱:[email protected]

新闻推荐

市南:老旧楼院改造“加速”

早报3月31日讯逐户发放问卷征集居民意见建议,对居民提出的小区封闭、线缆下地、加装电梯、污水管道改造等诉求一并纳入可...

青岛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青岛,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