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江山“只此青绿”
2022央视春晚上,青绿长裙、绛唇高髻的《只此青绿》火了。除夕之夜,我和我的同学们无一例外地为《只此青绿》的美所惊艳。而我,这时最骄傲的一件事就是,在此之前,我已经在青岛大剧院看过了全本的《只此青绿》。
在《只此青绿》上演之前,我已知这是依据《千里江山图》创作的舞蹈作品。前两年很火的综艺节目《国宝档案》中,第一集便是《千里江山图》。而另一档视频节目陈丹青先生做的《局部》中,第一集也是讲《千里江山图》。这两档节目都很好看,都是把经典艺术作品的故事讲给观众听,在两个节目的主创看来,《千里江山图》是最容易引起认同感,最有故事的一部伟大作品。
当这幅近十二米的长卷展现在舞台上时,火爆几乎不可避免。当天青岛大剧院观众爆满,那是因为B站的跨年晚会上,“青绿”已经提前引起了一轮火爆。出自北宋画家王希孟之手的《千里江山图》是中国青绿山水画的顶尖之作。稍有绘画常识的人都知道,画面色彩越是艳丽,就越容易俗气。既浓墨重彩而又不流俗,需要的是充盈的生命力。《千里江山图》做到了这一点。
《国宝档案》和《局部》介绍说,王希孟画这幅画时只有18岁,正值人生最好的年纪,满眼都是青春的气息,落笔之处,也果然无不生机盎然。这恐怕是《千里江山图》千百年来一直受到热捧的最重要的原因。
生命力,表现在纸上是江山千里,元气淋漓,而表现在舞台上,则是身韵,是气息,是挥舞的衣袖和飞扬的裙袂。以舞段表现画的意境,有这样的创意,《只此青绿》已经成功一半了。
与西方绘画的透视理论不同,中国画讲究 “散点透视”,展开画卷的过程,就仿佛已经走进了山水之中。《只此青绿》就是沿着“展卷、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墨、入画”的逻辑,徐徐走入北宋末年的山水美学中,走进天才少年王希孟的心灵世界中。
构思与结构之后,是讲述方式。 《只此青绿》采用的是一个不断旋转的舞台结构,这个舞台结构与展卷人和画家的双主角人物设置相得益彰,为画卷的呈现提供了许多的可能。
在父母的影响下,我每年都会去剧院看几场演出。我喜欢歌剧,也喜欢话剧。凡是戏剧都有独特的感染力和丰富的矛盾冲突,但是只看《千里江山图》,画面上并没有典型人物和矛盾冲突。如何将一部美轮美奂的画改成自然流畅的剧,就是在创意之后面临的一大难题。
编创《只此青绿》的艺术家寻找到的线索是这幅画作所需要的材料,比如纸、笔、颜料。依循这些传统的中国画元素纵向挖掘,就有了更加厚重的立意。该剧编剧徐珺蕊曾谈到,一开始主创人员并没有将《只此青绿》设定成“穿越剧”。 “在剧本创作的过程中,我们曾经设想的是让王希孟走进这些手工艺人的世界,但这样的剧本似乎总是缺了一点什么。 ”
站在创作者的角度,我相信最终把《只此青绿》设计成今人与古人对话、交流的结构,是依靠了灵机一动。有了这种古今对话的结构方式,也就有了表达这部剧内核的最佳视角。这个视角,就是用一部舞台剧的方式,通过再现王希孟创作《千里江山图》的过程,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致敬。
所有舞台剧都需要一个严谨的逻辑,否则跳得再美、唱得再好,也是歌舞晚会。而《只此青绿》在严谨逻辑的催动下,就把许多珍珠串成了一串项链。虽然由于内容题材使然缺乏故事和冲突,但诗意已经展现得比较充分了。
以舞蹈的方式表现中国画的元素,是当代舞台艺术的一个创举。演员们借助高科技的舞台造型手段,可以变身成为皴擦有力的石头,直至闪着蓝宝石一样光芒的青山绿水完美地呈现在舞台上。
《千里江山图》,气象万千,恒久流芳。 《只此青绿》,生
机无限,诗意盎然。
新闻推荐
引进高端人才可获最高50万元补贴、补助400万元培育上市……
青岛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青岛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