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之惑 □小尘

潍坊晚报 2022-03-16 10:01 大字

最近我家小女儿开始学习汉语拼音,由于现在拼音中的“O”已经改读“哦”,而不再是“喔”,所以对着“bo”“po”这样的音节,她拼得十分费劲。老师特意从网上搜了一段“教学视频”来帮忙并解释说,“bo”实际上是由“b-u-o”简化而来,发音时嘴型要圆、张嘴要小,然而,即便如此这般,孩子还是不太会拼。老母亲也凌乱了。

不知道为何要这么改,就像几年前儿子上小学时,我发现很多汉字的笔顺跟我们小时候学的不一样了,如果让我现在去考试,怕是会被扣分扣到怀疑人生吧。当年我们也是按照标准答案来学习的,然而现在就成了错误的,因为不符合新的标准。那么,这些个标准是由谁制定的呢?姑且就当作这是事物向前发展的必然规律吧。

其实,中国古代是没有拼音的,拼音是后来作为一种辅助汉字读音的工具而产生的。比如,最早北京的拼音是不是BeiJing,而是Peking,青岛也不是QingDao,而是Tsingtao,因为这样记录更符合外国人的发音习惯。当然,现在这样的拼音已经看不到了,那是因为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不断增强。不过,在航空用语中,中国各大城市的简写仍然没有改变,北京依然是PEK,青岛也仍然是TAO。

我们学习英语时,有时候也用汉语去标注英语发音,我觉得这样的学习方式并不算Low,因为大部分语言都是拼音,拼着拼着就形成了文字。若非如此,人类文明又如何不断地融合并流传至今呢?语言是为了沟通而产生的,第一要务也是让本国人民使用方便,所以应该设计成更符合国人的发音规律才对。拼音也好,笔顺也罢,本就是辅助我们学习汉语汉字的。我们的老祖宗没学过拼音,既没妨碍李白作诗,也没妨碍苏轼写词,更没影响孔子传道授业解惑。若纠结于笔顺的正确与否,我们也大概率见不到颠张醉素了。

再说文字和语言的关系,文字是为了记录而产生的,是语言的载体,所以有文字的语言更利于传播。在我国的少数民族中,有文字的语言大都被保留了下来,比如蒙古文、藏文等;而很多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语言使用范围通常很小,有的甚至几近消亡。

这个规律也同样适用于方言,我们中国地域广阔,许多地域形成了自己的方言,同一省份的各个城市之间,甚至每个城市的各个县市之间,方言差异也很大,而且好多方言只能说不能写。其中,有一种方言独占一席之地,还成了港澳地区的官方语言,那就是粤语。跟其他方言比起来,粤语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这是因为粤语有书面形式,是可以用汉字表达的,并且粤语保留了古汉语的语音和声调,所以用粤语来读古诗也特别有韵味。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通常把各地的方言叫作“**话”,而很少说是“**语”的原因。你看,“沪语”“鲁语”听上去都怪怪的。

一个大国的文化修养,语言的规范化固然重要,只是过犹不及。当有一天我们不必刻意取一个英文名字来跟老外套近乎,能用汉语拼音自由表达的时候,那才是真正的文化自信。

新闻推荐

王恒屹再登诗词大会“横扫千军”

【相关新闻】

青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岛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