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流泪的,不止于故事

半岛都市报 2022-01-22 01:25 大字

生活给我以痛,我却报之以歌。本周,一篇《我们的天才儿子》全网刷屏,读者无不潸然:办完妻子的后事,八旬老人金性勇在殡仪馆里拨出一通电话,向记者讲述了次子金晓宇的故事,一名躁郁症患者,也是一位出版了22本译著的天才(详见本报1月19日A16版)。励志感人的故事不少,为什么这一次让我们的心灵震颤不停?从老人的讲述中,我们看到了天才翻译家与命运的抗争,以及一位老派的知识分子优雅的自尊。然而,打动人心的,不只关乎亲情,还有信任,以及持之以恒的守护和陪伴。正像有评论所说:“我们希望更多在困境中的人能获得力量与救赎,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束光。”

每个人的险境求生,都将写入“人间值得”这本书□特约评论员伍里川

浙江省翻译协会邀“天才翻译”金晓宇入会:愿提供更大舞台。另有消息,金晓宇已经出院回家,等待已久的《本雅明书信集》样书也已收到,预计下月上市。目前他正在全力翻译第二本本雅明的著作《拱廊计划》。这是在《我们的天才儿子》全网刷屏之后,我看到的好消息,令人欣慰。

曾经,我们明明拥有这样一个天才翻译家,竟然无人知晓。也许金晓宇所谓的“天才”只是源于一个父亲的心灵标准,但显然,一位能够和出版社合作了20多部作品的译者,本身就说明了段位如何。

无疑,我们从挑着家庭重担隐忍至深的金性勇的讲述里,看到了更多的生命之“光”。他更想要的,也许是一份与世人的“共享”。他的儿子,配得上世人的知晓,配得上时间的验证,也配得上好运的关切。这场“刷屏事件”的内核,是一位父亲向世界给出的深情托付,也是一个人到暮年所激荡的誓言:好好活,好好爱。

我深信,作为一位父亲,他也被自己儿子改写命运的经历震撼过。从儿子考上大学却被无情退档之后,金晓宇就被一种外界难以想象的困境给“盯上了”。正如故事所呈现的那样,这位父亲最实际的想法就是自己的儿子能够好好活着。他并没有想过,他的儿子还能从某种“脱离社会”的状态中,用另一种方式“入世”,抵达另一种清冷却充实的境界,并且帮到别人。

他的儿子,完美地抓住了某个意外带来的机缘,成为一个了不起的强者。他挣扎于病痛和各种困难之中,努力向上,努力追光,把握住了一个个希望。这当然源于他的才情深厚,但更源于他的精神世界的丰沛。否则就难以解释他能够自学多门外语,成为一个在专业领域里站住脚的专业人士。

这是一种示范。生而为人,要想走出生活的泥沼,活出“不俗”的一面,唯有“拼了”。谁都不能呆在原地怨天尤人。

金晓宇的样本里,也有我们的“伤痕”,也有我们的“经验”。这才是金晓宇的故事如此打动人心的“奥秘”。我们为每一个“金晓宇”鼓掌,也是为自己每一次的嗟叹、蹉跎摁下停止键。

集体关注金晓宇的热潮终会散去,而人们对于逆境奋斗者的共鸣会留在心间。这是最好的结局。当然,所有的“结局”都是新的“开端”。个体散发出的光热总是得到世人的接纳,个体从内心演绎的“清唱”总是得到一个社会的回响,这是我们期待的“未来”情境——总之,每个人的险境求生、风尘仆仆,都写入了“人间值得”这本书里。

(作者为媒体人,专栏作者)

感动之余,莫忘关注“天才译者”背后的群体□特约评论员于静

生而为人,无三六九等之排序,有造化弄人之无常。这一段时间,《我们的天才儿子》一文引爆全网,戳中无数人的泪点,我也被深深触动了。八旬老人金性勇来自殡仪馆的催泪讲述,其子金晓宇接受采访时的冷峻,一对父子,一家两代知识分子,通过媒体的报道,引爆了传播热点。

“天才译者”“中国版《美丽心灵》”,一时间各种溢美之词铺天盖地,有人强烈要求开通打赏,多家影视公司想以此为原型拍电影,同样,也有感叹和呼吁:保护好天才,不要埋没人才!

在此,请容许我引用一段话——“我们不是另类,我们只是一些特别的人,我们也善良、努力,我们也会发光!”这不是什么名人名言,亦非警世恒言,而是一名和金晓宇一样,受同一种病痛折磨的网友留言。

没有天才,也不是另类。这是不屈的个体与命运抗争的故事,但愿这不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如烟花般绽放的瞬间。

令人感慨的是,从始至终,金晓宇的父母一直没有放弃。在这个知识分子构建的家庭里,他们对孩子的关心和教育从来没有缺失。正是因为有母亲的铺路和引导,金晓宇才走上了翻译的道路,正是因为有了父亲的帮助和支持,才有了现在“天才译者”的声名鹊起。当然,这一切离不开金晓宇自己的坚持和努力。

哪有那么多天才啊,正如有网友说的那样,众人在赞美“天才译者”的时候,有多少人能感受到到他们身心的煎熬,又有几个人能包容他们病发时的糟糕表现?

不要让个体的风光掩盖了一个群体所面临的困境,追捧“天才译者”的同时,更要关注它背后这个特殊群体的命运。世上没有那么多天才,却有一群像金晓宇一样特别的人,以及由这些特别的人组成的家庭。如何让这些人发光、发热,怎样让阳光普照这些家庭,这远比围观和赞美天才更现实,更重要。

(作者为作家、时评人,青岛市作家协会会员)

刷屏的不是流量,而是世间的温情□特约评论员宋守山

杭州“天才译者”金晓宇的故事在朋友圈里刷屏,一个家庭在苦难生活面前的勇毅之心,被以文字的形式展露世人面前。

从故事中,有人看到了一个“天才”的成长,有人看到了“生活”的艰辛,而更多的是,如何面对艰难的生活。这是一个关于生活信念的故事,打动人的,是故事背后的世间温情,而不是一个“天才”的成长。

当然,还有人看到的是“流量”,于是就有了各种“蹭”。这些年媒体融合转型,有人追逐的是“唯有流量动人心”。追求“流量”并无过错,毕竟无论是一个故事、一段文字、一条新闻,只要有人关注,有人传播,就会产生流量、形成热点,然后“上热搜”。

但是,“流量”的作用是相对的。我们常见的网络世界中,一个热闹接一个热闹,一波热搜连着一波热搜。喧嚣过,只剩一地鸡毛。当然,有人从中赚钱了,自我辩解这是传播力的代表。可这种传播力,有多少引导力呢?能给社会带来多少向心力而不是撕裂感呢?还真难说。有些“流量”,说好听点叫点击率、阅读量、传播率;说的不好听点,那是在以刺激人心最底层的恶,来换取真金白银。

碎片化不是网络传播的专利和唯一特征,不是只有碎片的文字才能被有效传播,形成热点。从金晓宇故事的刷屏就能看出,长文章在网络上也有大量的人能够认真看完,并为此感动,主动转发并进行评论。而后,网络上形成了一个个的传播节点,形成了一张巨大的、传播力无限的温情大网。

有人说,话语就是权力。可如何用好这份权力,将世界带向何处,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网络世界中充满无限可能,传播什么,阐释什么,是媒体人的责任和深思的问题。因而,金晓宇所呈现出的并不是一个天才的故事,而是在告诉世人,应该如何去面对艰难的生活。让我们知道,虽然世间充满了不完美,但依旧需要微笑面对。我想,这也是一个社会不断向前的不竭动力。

(作者为青岛科技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媒介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负责人)

@许洪鑫:

在一个充满爱意的社会,没有一个个体活该被抛弃,而未来能够真正支撑着某些特殊个体立足于世的,则与个人、家庭、社区乃至整个社会释放出的善意息息相关。

@韩浩月:

无论起因源于他的命运还是他的才华,如果最终都能落脚于他所翻译的作品那里,这是对金晓宇最好的支持,也是用温柔持续驱逐残酷的最好做法。所以,不管是当下还是将来,想要进一步了解金晓宇,就去阅读他翻译的书,在一个属于文学的世界里,读者可以与作者、译者一起,进行无边界的、更深入的精神交流。

@杨鑫宇:

不是每个人读完这个故事,内心就会释然,多愁善感的人,和金晓宇同病相怜的人,或许会从中体会到一种沉闷的悲悯。但是,哪怕是这样的悲悯,也不失为一剂苦口的良药,让人明白:再大的痛苦里,也仍有向上的光。

@苏展:

我们泪流满面,因为金性勇符合我们对一个理想父亲形象的全部想象。他蜡炬成灰,为有缺陷的儿子找到了一种体面生存的可能性。但这种可能性不应限于此时。金晓宇终有一日要独自面对生活,此时的感动是不是能在彼刻化为理解、包容和尊重?

央视网评:

人类的悲欢因善良和同理心相通。从金晓宇的故事中读出的思考,也许能够帮助更多的“金晓宇”。“金晓宇”们的卓越才能是得自于他们异于常人的艰苦付出。他们需要的不是自我安慰的“天才”称谓,而是社会对他们才能的尊重。善良能助一时之急,制度则是融入社会的大道。

话题征集

聚焦一周新闻热点事件,深度思考,理性评述,百家争鸣,激浊扬清。亲爱的读者,欢迎您参与“评论区”的话题讨论,无论是微言片语还是长篇大论,我们都期待您来一吐为快。

邮箱:[email protected]

新闻推荐

放养“鸡娃”“牛娃”,这个寒假不“填鸭” 青岛市教育局发布致家长信 恳切建议家长少报班多陪伴

本报1月20日讯“家长朋友们,只有适宜的雨露和阳光才能让种子长成栋梁之材,过度施肥、拔苗助长只会事倍功半。”20日,市教育...

青岛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青岛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