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尘成青岛“爱心名片”
[摘要]2005年《青岛早报》发起寻找微尘,寻出城市大爱
/ 回顾 /
青岛早报发起“寻找微尘”
“他来自人群,像一粒尘土,微薄、微细、微乎其微,寻找不到,又随处可见。他自认渺小,却塑造了伟大,这不是一个人的名字,这是一座城市的良心。”这是2006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微尘”获选的颁奖词。央视“感动中国”颁奖晚会在当年第一次把年度人物奖颁给一个群体——“微尘”,主持人说,他们实在不知道该把这个奖杯送给哪一个微尘,就留在每一个人的心里,希望每一个人都有资格成为获奖者。它像星星之火,在照亮别人的同时,也点燃众人爱心,汇聚成从善如流的力量。如今,“微尘”已经成为青岛市精神文明建设的一张名片,让青岛成为一个充满着爱和温暖的城市。
时间回到2004年的最后一天,一男一女两名中年人走进青岛市红十字会,掏出5万元现金,要帮朋友向印度洋海啸灾区捐款。在捐款名册上,两人只留下了“微尘”两字。2005年新年,青岛早报在显著位置上刊发了一篇题为《2005,请你找神秘“微尘”》的报道,开通热线电话希望有知情者提供线索,找到这个好人。
“听红十字会工作人员说起‘微尘’后,我们最初的想法就是找到他。 ”青岛早报执行总编辑聂向锋回忆,当时热线电话开通后非常火爆,但有效线索却不多,更多的是热心市民打来电话表达祝福,表达对“微尘”的敬佩。
/ 现状 /
“微尘”是一个城市温暖的符号
“‘微尘’这个名字是属于大家的,属于所有善良的人,这个名字不是我的。 ”16年来,青岛早报记者每次和“微尘”的交流中,她一直坚持这样的低调。还记得最近一次和她面对面交流是2017年,在一次采访活动中偶然遇见,简单对话中了解到她已不再经营饭店,而是专心辅佐儿子创业,再聊起“微尘”这个名字,她当时笑了笑说:“这是属于全青岛人的名字,一个城市温暖的符号,我非常欣慰能生活在这座城市里,有这些已足够。 ”
正如“微尘”所说,这个名字已经是青岛这座城市文明的代名词。在青岛早报等媒体的不断报道推动下,人人做微尘已经成为青岛的社会氛围。 “张微尘”“李微尘”“王微尘”……大家都是微尘。
青岛市红十字会将“微尘”注册为青岛的一个公益商标,2008年,于海波等岛城11位企业家发起成立红十字微尘基金,微尘基金的建立,使爱心企业像找到“组织”一样“走到一起来了”。 2019年,又成立了青岛市微尘公益基金会。
13年来,微尘基金的先进理念和行为模式获得了越来越多的社会认同。以儿童“生命、教育、健康”为核心的救助项目体系,日渐成熟,开展了阳光少年等30余个公益项目,汇聚了上亿元的善款,给10万多个家庭送去来自微尘的鼓励。不仅在青岛,安徽、四川、贵州、云南、青海、甘肃、新疆、西藏等11个省区、20多个地区,都留下了“微尘”爱的印迹。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首席记者 孙启孟 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我来荐书/
青岛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青岛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