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首日封
自1996年1月创刊,时间铺张,文字流淌,26365个早报头版封面的故事之海,已然深邃浩瀚。
世上没有预言家。纵使万言直击的真实,也不能勾勒明天。当我们站在2022年的封面企图重述,才发现曾经聚焦的时代巨澜或竟凝成城市生活的日常,而凭敏感采撷的浪花往往串成了涟漪。但不可否认的是,正是随着“新闻”一次次注入历史,城市的面貌与人文的丰碑才渐渐如其所是。
“观夏云多奇峰,尝师之。”这是唐代书法家怀素写草书的顿悟。那么学习草书可以直接以奇峰为师吗?答曰不能。概因奇峰也有固定形态,夏云呈现的奇峰却始终变幻。26年来御笔前行,贴近人与事的奇峰,我们以时代的夏云为师,走过铅与火,纸背与云端,直至走到“元宇宙”造梦之旅的端口。 26年途经现实宇宙,紧跟历史的车轮向前,我们保有求变的本能与应变的乐观。既然风与尘结伴而来是世界的本性,就随时准备着为时代的新物种接风洗尘——同时也不忘聆听 “旧闻”的回响——因为封面与封面同构出的新篇章,又在共同为将来写下开放式的导语。
我们尝试顺着每年一个头版封面的事件线回溯,发现每一段余音都依然可辨。而若将它们逐一连缀起来,则谱出的分明是一支时代的进行曲、城市的发展之歌。
1996年,青岛体育中心初建,它顶着N个“最”字头诞生,此后便是更多“最”字不停叠加的过程,26年来,我们对它的书写一再更新,又一再过时,城市便在“过时”与“更新”里辞旧迎新,扶摇直上;2008年,青岛奥林匹克帆船中心落子百年北海船厂旧址,我们记录它为青岛加冕“奥帆之都”的那一刻,也为它教科书级别的自我活化不停寻找着见证人;2012年,丁字湾大桥张开羽翼,栖落五月的滨海,也栖落在早报的封面,至今“胶东生活圈”步步生成,青烟两地居民更新的期待又在字里行间流露;2015年,关注青岛第一条地铁开通,青岛进入加速度,我们同步开始为城市“地铁+”立体化大交通体系书写想象……
每一天,与城市共晨昏,报道止于真实与法度;演进中,以过去写未来,我们绘出了物理时间外的图景。
我们又尝试去梳理26年里曾经用头版封面发掘并转述的生命价值,发现对人物的每一次着墨都没有公式,每一条的最后却都推出了答案,答案里是不阐而明的导向,也是不造而立的典范。隔着时间互望对岸,有些年轻的面容已经老了;那些老去的面容却依然年轻。报纸里凝固的那个人和当下生动的这一个,像是要彼此问答——
“你好吗? ”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
1998年,于仁青加入《青岛早报》寻亲团第一次江南寻亲,2021年,她终于在无锡找回自己的本名“闵正宝”——回家的路纵使超乎寻常的远,我们也要坚持在失亲者的心里画下希望的地图;2005年,早报发起《寻找微尘》,从此便一直在寻找,直至把虚拟名字找成公益符号,把个体找成群星;2011年,一篇《寒夜烤薯香,为儿治病苦》,为贫困家庭的四岁患儿鑫鑫迅速凑齐手术费,那个记忆里的冬夜,在健康长大的鑫鑫心中从此虽寒犹暖;2016年,我们一念寻找在除夕夜送出“催泪红包”的“最美女患者”,以此迎来了医患关系的重建……
字落纸静,一切不断后退,成为今日的背景;又不断向前,如利斧劈开未来。
凡是已发生的,事件的浪潮;凡是已发生的,个体的欢忧,都已从书写的笔端流逝了,或必将从书写的指尖流逝,但我们在这个城市记忆里留下的篇章,正被无数读者完成无数次备份,在未来不可描摹的宇宙,当再次相遇的时候,它们会予以提醒,这是我们的城市,我们的居民,是每一次时代潮水珍贵的纪元,是盖着未来印戳的首日实寄封。
本报编辑部
新闻推荐
23家企业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首获认定 今年青岛计划筹建保障性租赁住房4.5万套
本报1月12日讯12日,青岛市举行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认定书颁发仪式,首批23家企业、25个项目获得项目认定,共涉及房源1.8万套。...
青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岛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