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亩荒滩变良田,海水稻是终生事业
在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白泥地实验基地的实验田旁边,袁隆平院士手捧稻穗的雕像高高矗立,他神情安详、面露微笑,一双眼睛炯炯有神望向远方。雕像脚下布满鲜花。5月28日是袁隆平逝世第七天,市民络绎不绝地赶来,在这里献上菊花深情缅怀。
菊花香与稻田秧苗的青草香弥散,阵阵清香袅袅。
“海水稻就是我们的终生事业,缅怀袁老将化成无限工作动力。传承中华拓荒人的精神,亿亩荒滩变良田,袁老的目标就是我们的目标。”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执行主任刘佳音说道。
对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工作人员来说,2017年9月28日的场景仍历历在目。当时,就在白泥地这片实验田里,海水稻迎来第一次产量测评。袁老兴奋得像个孩子,他边穿水鞋边喊着“下田去!下田去!”
2017年,白泥地试验田里共种植300多份材料,其中选取4份表现较好的材料进行测评,获得1个亩产潜力在620.95公斤的耐盐碱水稻材料,另外3个材料亩产潜力也均在400公斤以上。三年过去了,白泥地试验田今年插秧材料将达到2000份。
从300到2000,数字的跃升是无数汗水的浇灌。
“三年前,耐盐碱水稻是个不被重视的小稻种,国家对耐盐碱水稻品种审定还是空白,那时很多同行告诉我,耐盐碱水稻要进入‘国考’,难!”刘佳音回忆说:“是袁老不断向农业部建议,提出荒滩变良田的设想,他在不同的场合多次呼吁:中国有15亿亩盐碱地,海水稻推广种植1亿亩,按照最低亩产300公斤计算,每年可增产粮食300亿公斤,能多养活8000万人口。”
2017年底,在袁隆平院士建议下,农业部开展耐盐碱水稻区试。受农业部委托,在第一届海水稻论坛上,由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牵头,联合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18家研究机构与企业联合成立“国家耐盐碱水稻区试协作组”。制定耐盐碱水稻审定标准,该项标准于2020年3月第四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三次审定会议修订形成“耐盐碱水稻品种审定标准”,为国家耐盐碱水稻品种审定提供参考依据,填补我国耐盐碱水稻品种审定的空白,为全国从事品种选育单位搭建了品种审定的通道。
2020年11月26日,农业农村部公布公告,首批共计4个耐盐碱水稻品种审定通过。至2021年2月,已有13个品种完成试验并提报审定,后续将有更多品种报审。
“经历过这个过程的人,才能知道其中的艰辛,可谓是过五关斩六将。”刘佳音回忆说,土壤有问题、品种有问题,袁隆平院士就动用他的影响力,去全国和国际种质资源库寻求帮助:“他就是这样一个犟老头,他认为对的事情就坚持去做,总是信心满满地说‘没有事情是不能做的’。”
提起袁隆平院士,刘佳音几度哽咽:“在袁老的办公室里,永远摆着两幅地图,一幅是世界地图,一幅是中国地图,代表了他一生的两个愿望——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遍布全球梦。”
亿亩荒滩变良田,袁隆平没有实现的愿望,如今更多中华拓荒人正在圆梦路上。
新闻推荐
本报5月28日讯近日,樱桃正逐渐下市,山色峪下蜜蜂社区的曲其峰,望着已经熟透即将掉落的樱桃发愁之际,城运控股公交城阳公司的...
青岛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