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灵耳朵、小腿阻断术”冲上热搜 ●七成职场人两成月薪支出为“颜值” ●超六成医美顾客年龄在25岁以下 ●年轻女性每天花费45分钟照镜子 谁在消费容貌焦虑
文/图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钟迎雪
“还没结束高考,已经有不少高三学生及家长提前预约到店咨询时间了,暑假是学生做医美的‘高峰期’。”位于市南区香港东路上的一家整形医院的咨询顾问说道。
如今,从美妆护肤到医美整形,“颜值”成为了一门生意,“精灵耳朵、小腿阻断术”冲上热搜,某些营销机构或个人以潜移默化的审美观念“引导”着大众认知,产生了数量越来越多、年龄越来越小的“容貌焦虑”者。
那么,到底是谁在“焦虑”自己的颜值?近日,记者深入整形医院、美容店、化妆品门店等地探访,以期从“她们”身上找到答案。
消费升级
医美年收入将达480亿美元
“这个粉饼,绝对不卡粉,必须囤。”青岛某高校大三学生小雨(化名)躺在床上看网络主播展示各种护肤美妆用品的测评。化妆水、口红、眼影色号,哪一款产品效果如何,如何搭配,立即下单优惠价多少……手机里传出的主播讲解声音,时不时引来舍友凑身上前观看,一同观看这场直播的,还有数万网友。
“美白产品前十名,防晒必入手,值得做的医美项目……”除了美妆直播,如今各大社交平台都开设了护肤美妆专栏,各种“美妆大咖”以文字或者短视频的形式分享着自己变美的“秘密”。甚至有微博博主把自己做医美项目的全过程公开,如何护肤,“种草”哪些化妆品成了很多女性交流的必备话题。显而易见,在大众追求美、崇尚美的年代,从美妆护肤到医美整形,“颜值”正成为一门生意。
继开眼角、磨颧骨、瘦脸针之后,还有人对耳朵“下手”。近日,“精灵耳朵”冲上热搜,指的是最近一些网红,为了变美,开始给耳朵打针,塑形。还有骇人听闻的“小腿阻断术”,切除腿部的肌肉神经分支,以达到小腿自然萎缩,然后显瘦的目的。尽管很快有专业医生呼吁这种整容方式不能做,不仅会带来各种并发症,日常的走路跑步都会受到影响,并且这种伤害终生不可逆,可一些“爱美”的女生,依旧向险而行。
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化妆品行业整体市场规模接近5000亿元。2020年“双11”购物节期间,化妆品面部护理套装一项的销售额就超过110亿元。2019年,中国的医美产业年收入达270亿美元,占全球的五分之一,每年增长29%,咨询公司预计2023年将达到480亿美元,“95后”成为消费的主力军。
做美甲,嫁接睫毛,纹半永久眉毛……已经成了不少女性的“家常便饭”,“特别是美甲以及嫁接睫毛,十个女性起码有一半经常做,都是办卡消费,很多顾客都是‘00后’了。”在崂山区,经营十多年美甲工作室的老板超超告诉记者,现在很少有女性顾客选择单次消费,都是办卡消费,一年最少消费3000元,而且很多都是结伴而来。
“每个月至少来一次,这个消费管控不住。”正在做美甲的张女士无奈地笑了笑,选中了自己心仪的银粉色,最后心满意足地看着自己的美甲图案完工。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韦文琦说,护肤美妆和医美消费由过去的“低频次”“高消费”到如今成为较为固定的“日常支出”,其背后反映的是中国社会的消费升级。记者调查发现,在这种“消费升级”背后,实则还隐藏着一种“容貌焦虑”。
拯救颜值
近六成大学生不满容貌
容貌焦虑,是指在放大颜值作用的环境下,很多人对于自己的外貌不够自信。有调查显示,18岁到35岁的女性,平均每天照镜子的时间为45分钟。每100个大学生里,就有40个做过不同程度的整容。今年2月,一份面向全国2063名在校大学生关于“相貌”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近六成人存在一定程度的“容貌焦虑”。
“对外界评价的敏感,对美的极致追求,太真实了。”在一家知名连锁美容店,曲女士跟记者吐槽起自己的“容貌焦虑”。她在一家国企工作,工资收入中等水平,每次听到或者是见到身边人做了医美项目,总是“蠢蠢欲动”。在她眼中,“人工美”已经打败了“自信的女孩最美”这个说法,虽然没有做医美项目,但是为了做好个人护理,她会定期前往美容院做保养,芳香开背、水疗……曲女士算了一笔账,一年下来,美容院办卡的消费最少在15000元,占据了自己个人生活费近半支出。据她了解,身边至少有一半女性做了医美或者是定期在美容院消费。
“一定要用美颜相机拍,不然没法看啊!”小于一看男友不是用美颜相机立马要求重新照。生活中,部分女性无法忍受脸上有痘痘、细纹、眼袋等瑕疵,只要不化妆就觉得自己很难看……人们对“美”的标准越来越高。很多人将美女标准看作是高眉毛、大眼睛、高颧骨、瘦脸。一旦被这些标准挟持,便容易陷入“容貌焦虑”,甚至产生自卑心理,害怕社交。
“化妆拯救颜值,整容逆天改命”,广为流传的口号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为美丽埋单的同时,也让人变得盲目。记者采访中发现,超七成女性会将起床后的时间用在化妆上,主要年龄集中在22岁到35岁之间。近70%的职场人士每月拿出工资的超20%投入“颜值”,14%的受访人表示,每月“颜值投入”花费超过工资,他们中“90后”占比超60%。
有人整容成瘾,在一刀又一刀下,渐渐失去独立的自我,取而代之的是一直活在别人眼光里的那个“我”。记者采访发现,每家整形医院都会有“医美依赖症”定期看诊做整形,这些人每年去两到三趟,为数不少。
在市南区一家整形医院咨询做“填充太阳穴”的李女士说,她在近三年的时间里进行过多种“医美治疗”,做完双眼皮,不满意自己的鼻子,做了鼻子又不满意自己的下巴,好像永远达不到所有人眼中的“美丽”,每次做完,如果和理想的样子有出入,反而更焦虑。李女士对此也很苦恼,家人一开始是支持她去做双眼皮的,没想到她整形上瘾,现在也经常劝她。
篡改审美
“你还可以更美”
“在学校,我们最看重的是考试成绩,现在我觉得颜值重要,我总觉得别人不认可我的形象。”小林从名牌大学毕业后返回家乡青岛,工作刚满一年。
“每种化妆技巧我都截图保存,经常翻看。”记者发现,小林的手机上有很多美妆、医美类APP,小林经常预览这些APP参与一些颜值测试,这些软件通过在线AI颜值测试以及颜值鉴定师等方式收集用户信息,以专业美貌的标准来确定用户脸部的缺陷,比如眼睛不够大,抬头纹太深……各种测评意见会让用户陷入对容貌的焦虑,商家以此顺势推出相应的改善方案,提供一个效果图对比。
“我经常通过美妆博主下单化妆品,他们测评的单品我都会入手。”小林向记者展示了自己的购物页面,据她介绍,了解了“无效化妆”概念后,她越来越重视自己的化妆了。
记者发现其背后的营销套路是,平台和博主们会抛出所谓“无效化妆”概念,意在告诉普通用户:你的化妆手法不对,你化得不美。使用这样的话术,瓦解用户心中对“美”的感受和定义,让人们交出审美观,放弃独立审美的话语权。通
新闻推荐
王松岩与青岛青鲁恒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债权转让通知暨债务催收联合公告
青岛仟亿汽车用品有限公司担保人青岛达德印刷有限公司杨为海青岛金色阳光数码输出有限公司本金余额根据王松岩与青岛青鲁...
青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岛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