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发,去南海 “海洋地质九号”前往南海进行海试,半岛记者随船采访
文/图半岛全媒体记者王丽平
一路向南,从春暖花开的青岛来到热浪翻滚的深圳。
4月1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海洋地质九号”船从深圳蛇口出发前往中国南海海域,开启2021年度首次海上调查任务二航段海试,对一系列船载设备、自主研发设备和新引进的调查设备开展海上试验,完成设备校准、指标验证和性能测试,同时开展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试点实验室搭载的共享航次任务。此次海试将为即将开展的大洋科考航次提供重要技术保障,也将加快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自主研发设备应用与推广。半岛记者作为青岛唯一记者随船出发,将记录科考船为期九天的科考生活。
从青岛到深圳
一路向南,从春暖花开的青岛来到热浪翻滚的深圳。3月31日,记者从青岛飞往深圳,下飞机的第一感受是湿热。当天下午6点左右到达码头,经过严格的信息登记、体温测量以及出示核酸检测证明,记者同北京自然资源报的一位女记者顺利登船,放下行李,我们被引到了餐厅,厨房特地为我们预留了饭菜。
记者被分到了单人间,这让我们受宠若惊,因为船上空间极其有限,单间只有专家、首席才能拥有,船员告诉我们,由于我们是女生,所以被特别关照。记者发现,船上的许多设备与我们在陆地上的装备有诸多不同。比如房门,船上的每个房门后都安装了一个固定装置,类似我们家里房门后的门吸,但不同的是,这里的门吸是一个挂钩装置。船上的二副告诉记者,海上会经常遇到大风大浪,如果不用这个装置,门很有可能被用力关上,非常危险。
还有一点不同的是,窗台上还有一个排水口,一旦发生漏水,水可以从窗台上流走,而不会湿了船内。在船上,安全是头等大事,灭火器和救生服随处可见,每个房间内都配备了救生衣和进水保温服。此外,每次上船后,都要对新上船人员进行安全应急培训。
烈日下的调试
此次航次的主要任务是设备海试,在出发前一天,科研人员要对即将海试的设备进行调试,保障科考设备以最好的状态出海。4月1日是起航的日子,最终确定出发时间为下午3点。当天中午12点,烈日炙烤着甲板,甲板上几位科研人员仍在做最后的调试。“希望它能以最佳的状态进行海试。”一位科研人员说。
1994年出生的李志彤是此次海试航次中最年轻的科考人员,这是他第二次出海,“第一次出海更多的是兴奋,第二次出海更多的则是历练。”李志彤说,科研需要百分百用心,相比于第一次出海广泛地学习每一个设备的性能,这一次,他有自己主要负责的设备,跟着同事一起调试两台设备。在甲板上待了20多分钟,记者的脸上已经感到火辣辣了,而科考人员的衣服早已被汗水浸湿。
收舷梯向南海出发
4月1日下午3点,终于到了出发的时刻。在出发前的半小时,舷梯被收至甲板,驾驶室内,船长和大副密切配合,商量着如何与周围船只协调,让出掉转船头的空间。经过近20分钟的协调,终于准备就绪。
“首左20,尾左30。”伴随着船长一声指令,我们的船开始掉头。经过半小时时间,我们的船头从西北方向转为向南,向着试验海区进发。此时船长松了一口气向记者介绍,由于停靠码头的港池比较窄,船舶旋转空间受限,并且需要避让其他船只,所以需要船长、大副密切配合,此时也是整个航行中非常紧张的时刻。
在“海九”向南进发的过程中,船长指着左手边的山告诉记者,那里就是香港,所以在出发前,船上通知每一个人要将手机关闭,以免接收到香港信号,导致健康码异常,影响日后出行。
随着船舶不断驶离港口,驶向深海区,记者遇到了每一位初次出海的人都会遇到的问题——晕船,从初期感觉自己在泳池中晃悠,到后来胃里翻江倒海。李志彤告诉记者,晕船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躺着。
晚上9点,船上的例会结束,船长预告4月2日预计8点半抵达试验区,希望4月2日风平浪静。
新闻推荐
城阳区发布致居民的一封信,请居民积极响应新冠疫苗接种 37处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点公布(最新)
半岛全媒体记者张彤日前,城阳区发布致居民的一封信,请广大居民朋友们行动起来,积极响应疫苗接种工作,全文如下:新冠肺...
青岛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青岛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