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新:艺术给我们勇气
不自由,不适合。那么就不去做。
在艺术家于新这里,遵循内心是一条艺术创作准则,也是他的生活态度。
南下海南画过电影海报,做过油画临摹画师;“北漂”时期做过广告平面设计也做过室内设计师,在北京的画家圈徘徊寻找画画的梦想……最终,于新回到青岛,在自己出生生长的城市,直面内心,创作自己所想。绘画、装置艺术、雕塑,“所有艺术的感觉都是相同的。”在于新这里,其他艺术都在为绘画做补给——绘画,是于新所爱。
手不能空,画不能停
于新是从内心热爱画画的,然而,他的绘画之路却是“曲线救国”的。
青岛六中毕业后,于新因为高考失利,并没有走上学院派之路,而是在生活实践里继续追求绘画梦想。“我先是去了海南。”上世纪90年代,海南是淘金之地,在众多打工人里,于新只是想能够淘到生活的资本,能继续拿起画笔。
在海南,于新住的附近有一家电影院,“那时候很多海报需要画,我觉得能画海报也好。”终于,电影院画海报的人离职了,于新欣喜地找到了自己第一份与绘画有关的兼职工作,“我自告奋勇去争取的”。虽然并没有创作的空间,可手拿画笔的欢乐让20岁的于新有了小满足。“后来看见一家画廊招聘,招临摹油画的画师,画纯商业的临摹画。”没画过油画的于新认为这是个机会,硬着头皮就去应聘,“几个应聘的人一起临摹一幅大师油画,我画的时间最长,但是画得很差。”谈起这段往事,于新笑了,大概是年轻人的冲劲儿和对画画的执着,打动了“考官”,这位画廊主事儿还是一位高校绘画老师,“他是我油画的领路人。”
在南方的新潮中有所收获的于新,回青岛开了一家画廊。“还是想画画,每次说要放下,就觉得手空,心空。反正就是看到作品就有想画的冲动。”现实却是,于新自己并不满意画出来的作品。“去北京进修!”带着执念的于新成了“北漂”的一员,并且融进了北京的画家圈,“看别人画画,自己学习钻研。”刚到北京的于新先是在广告公司找了一份平面设计工作,“根本没有所谓的创作性,设计都局限在甲方的要求里。”这让于新感觉“很痛苦”,更痛苦地是不停加班,于是他迅速辞掉了广告设计工作,转投更自由一些的室内装修设计行当。那是大约2000年左右,装修行业正朝阳,“北京的客户还是很乐于接受一些新颖的东西。”稳了生活收入,于新就专心寻找自己的绘画语言。“每天画一幅小画,一直看画家圈的作品。”终于,有一天,于新觉得自己的一幅小画有点意思了。
透过女性微表情传达情绪
在于新的画作中,女性是绝对主角,各种表情的女性肖像,在他的作品里构成了独特的风景,这些作品也是藏家们所钟爱的。“女性是非常美的,女性的美很含蓄,她们带给我们包容感,她们不像男性那样直白表现自己。”
还是在北京,一次画展,画家巴巴的一幅女性肖像画,彻底让于新看呆了,半个小时,他站在这幅画前“甚至想私藏这幅画”。“那么简单的一幅肖像,给我的印象太深刻了,原来艺术的魅力这样大,女性微表情这么美。”于新从此开始加深了女性微表情的研究,
不一样的表情,一样细长的脖子。于新画着画着就形成了自己画女性的一种样式,“我觉得细长脖子很好看。”那些不一样的表情,是于新作画时对社会对生活的情绪表达。一幅《瞾》,是他对东西文化的观点阐述:画面中的女性,胳膊上纹着“瞾”,用一双筷子挽起头发,手持刀叉切开了一只饺子……饺子、筷子是中国文明的符号,筷子其实是最简单的用餐工具,为什么很多人要去用刀叉?“饺子”在于新看来具有“包容”的象征意义,非常中国。于新想通过这幅作品来反思过度“西化”的追求,“不要总想往外走,不要漠视自己身边的美好。”
一只损坏的老鹰风筝颓然在地,连接风筝线的是一幅大幅画作,画作中的女性穿着印有“青春”字样的背心,有些颓废地躺在石子路上,背景是青岛人熟悉的天主教堂。这是于新的一个绘画装置作品。是他刚从北京回青的一种情绪表达。“当时刚回青岛,想做一些事儿,但是感觉力量薄弱。另外,那时候也有对青春逝去的感觉。”于新说,绘画是自己生活的记录。
四年前,于新开始创作雕塑,选择的主题依然是女性,他把自己的画作做了延伸,用雕塑重现画作。“雕塑创作的空间感很强,对我的绘画有很有帮助。”于新把雕塑和装置艺术当做自己绘画的补给。
思考给这座城市留下什么
“我的所作都是发自内心,我觉得这个阶段应该做这个事儿,虽然不知道明天会怎样,但是我目前很享受绘画的过程。”2020年的疫情,让于新有更多时间沉下心来陪伴家人,创作绘画,“今年疫情关系,我的创作思考大多是人与人的关系、人的状态,更多的用一种美好的叙事手段表现我们内心的勇气与勇敢,纷杂的世界环境让我更希望采用温暖平静的画面,希望艺术作品可以是一剂温柔的药剂,慢慢抚平一些伤痛并让我们充满勇气。”
于新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成长的城市。“最开始的时候,觉得城市有所束缚。”于新创作过以青岛空街建筑为主题的“空域”系列,体现了孤独感和游离感。“从我离开到归来,感觉这座城市的气质变化不大。”后来,于新慢慢走出城市空间束缚感,而是感悟到绘画与城市无关,只与自己内心有关,“如果局限于自己,在哪个城市都不会跳出来。”于新在青岛创作越来越得心应手,他的画作经常出现在北京、上海的现当代作品展,甚至展出到国外。
“现在觉得青岛非常好,属于37℃适合人的温度。”于新说,不能过多要求城市带给你什么,而是应该思考自己带给这座城市什么。正如他的一幅画作,在青岛城市背景下,一个女孩攥紧手中的一封信:多年之后,你能写给自己的城市一封怎样的文字?
新闻推荐
聚焦
青岛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青岛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