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都不能少 一点都不能缺 青岛阜外医院手术室有群“绿衣天使”精益求精为生命护航

青岛晚报 2020-07-02 05:19 大字

她们是一群特别的白衣天使:整日在手术室忙碌,一袭绿色手术服,戴着帽子盖住头发,一张蓝色防护口罩遮住脸庞,个个步如疾风、语如弹珠。在每一台手术的背后,都有“绿衣天使”们默默的付出。她们用柔弱的肩膀扛起最繁琐、最严谨的工作,配合主刀医生、麻醉医生一次次在生命的禁区出色完成挑战。近日,记者走近青岛阜外医院麻醉科护理团队,解密“绿衣天使”炼成记。

比心细关胸瞬间点清300块纱布

在青岛阜外医院手术室,一场主动脉瓣置换加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即将开始,“绿衣天使”们率先登场。“2、4、6、8、10……蚊式止血钳30把,1、2、3、4、5……大纱30。”器械护士在巡回护士的配合记录下,开始第一遍清点。这场约五小时的手术,仅基础器械就多达97件,算下来可达一百五六十件。手术台上的器械护士有项重要的工作:清点数目,以保证所有的器械一个都不能少。

一次,救治一名主动脉夹层患者,手术进行了近12个小时。由于出血量多,术中医生使用了300块纱布,是常规手术的五六倍。一名器械护士和两名巡回护士全神贯注,先后至少六次反复清点纱布数量。在关胸的那一瞬间,300块纱布点兵完毕,一个不落。麻醉科护士长颜春霞说,手术室的工作容不得半点含糊,有时候就像“强迫症”一样,手术台保持整洁,手术器械及时擦拭,物品摆放在固定位置,器械清点要严格按照顺序来……“我们的工作就是:一个都不能少,一点都不能缺。”颜春霞说。

练眼力做功课当医生“左膀右臂”

麻醉科护理团队由14名护士组成,负责管理手术室的院感控制、手术器械的整理包装、手术间的高值耗材物品和一次性物品间等。每一位护士都是手术室的大管家,打开橱子每一层放了什么药品和器械,她们都门清。此外,当天主刀医生的手术习惯也要了然于胸。由于经常有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和北京协和医院的专家来到青岛阜外医院做手术,麻醉科护理团队要提前做足功课。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们每个人随身带着笔记本,遇到新的手术或者发现手术中用到了哪些特殊器材,每一位主刀医生的手术特点、手术的大致流程,都要记下来。”说着,主管护师陈帅掏出了笔记本,已数不清这是她用过的第几个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着手术时间、主刀医生、术前准备、血管图等。正是在大量准备工作的基础上,手术台上的护士才能与主刀医生成为最佳搭档。

拼体力随时待命上下班没有点

“呼之即来,来之即战”,这是麻醉科护理团队的工作常态。没有节假日,没有上下班点,一切时间的安排都要围绕手术开展。如果遇到急症手术,接了电话就得往医院赶,每个人的手机都是24小时开机待命。

38岁的陈帅已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但只要接到医院电话,她会第一时间从远在城阳的家中赶往医院。一次深夜,陈帅接到电话,有位急症患者出现手术部位出血需要尽快手术,进行二次开胸止血。把孩子交给家人照看,陈帅赶紧开车往医院赶。“因为患者在等着我们做手术,一路上黑漆漆的也顾不上害怕了,救人要紧。”陈帅说。

遇到手术密集期,手术室一天要进行12台手术。“每台手术我们都要站到最后。”颜春霞告诉记者,团队的每一位护士都怀揣着对生命的敬畏之情,把手术室当成家,倾尽所能为患者的生命健康护航。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记者于波

新闻推荐

做古树保护“代言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建设要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古树名木就是我们寻根溯源、探寻乡愁的见证和载体...

青岛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青岛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