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成亚洲首个全自动化码头、全球首个5G智慧码头 连钢创新团队当选“青岛楷模”
更多报道请见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青岛频道□ 本报记者 肖芳
仅用3年多时间完成国外需8到10年的研发建设任务,自主创新建成亚洲首个真正意义上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和全球首个5G智慧码头,不断刷新世界同类码头单机作业效率纪录——创造这一世界奇迹的,是以张连钢为带头人的山东港口青岛港全自动化码头“连钢创新团队”。6月22日上午,这一团队被青岛市委宣传部授予“青岛楷模”称号,成为推动青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全市重大先进典型。
连钢创新团队组建于2013年。当时,全球自动化码头自从荷兰诞生起已历经三代,但已建成的三四十个自动化码头设施及核心技术主要被发达国家掌控垄断,作为港口大国的中国一直榜上无名。位列世界集装箱第七大港的山东港口青岛港,不甘心在这方面久居人后,作出了建设自动化码头的决定。刚刚做完肺癌手术的“老码头”张连钢,接下了这个重任,拉起20多名港口技术骨干,组建起技术项目组,拉开了全面攻坚全自动化码头的序幕。
张连钢回忆说,项目组一开始曾到国外考察,但国外同行们拒不提供任何数据和技术规范,甚至连到现场近距离观看都不让;也曾想过直接把国外方案拿来使用,但四大垄断企业拿出来的规划设计方案,都不符合青岛港的现状和未来发展需求,并且附带有不平等合作条款,如捆绑销售、系统不开放等。面对国外技术厂家的封锁和国内建设经验空白的严峻现状,项目组不怕难、不怕事,凭着一股拼劲和钻劲,翻烂了一本本行业书籍,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题,夜以继日、超常规攻坚的10个多月里,召开了数千次专题分析会,留下了几十万字的分析报告和3000多份技术讨论会议记录,最终一次性地形成了精细详尽、可执行的全自动化码头“青岛模式”整体设计方案。
按照国外习惯做法,自动化码头设计都是“串行分步”,即先聘请有关专业咨询师分专业作出咨询、进行论证,审核通过后再进行方案细化和设计集成。可是若这样做,规划设计至少要3年,从项目立项到建设完工则需要8到10年。“不甘心、等不起”的连钢创新团队,大胆地对项目组织设计实行“并行协同”,即规划设计、建设集成和商业运营“三位一体”,使得每个参与的人都全流程承担咨询师、设计者和经营者等职责角色。这样做的结果,一方面硬是把国外常规设计工时压缩了三分之二,另一方面也极大地推动了自动化码头系统集成创新,首创了机器人自动拆装集装箱扭锁,世界最轻、自动充电、续航时间无限制的自动导引车,轨道吊“一键锚定”系统等一批世界领先的最新技术,取得了ECS设备控制系统、AGV自动导引车充电新模式等一批世界级的原创性科研成果。
截至目前,连钢创新团队已获受理、授权专利93项、论文发表47篇、标准制定12项、软件著作10项,获评“全球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建设杰出成就奖”“中国智能制造十大科技进展”,中国港口协会、中国航海学会“科技进步特等奖”等海内外大奖30多项。
2017年5月11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在山东港口青岛港前湾港区南岸正式建成,开创了“低成本、短周期、高效率、全智能、更安全、零排放”的高质量发展“中国模式”,成为世界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建设运营的标准制定者与引领者,把国外专家认定的“不可能”变成了“可能”。更为可喜的是,这个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实现了当年投产、当年盈利,目前已创造了平均作业效率36.2自然箱/小时、最高作业效率44.6自然箱/小时的世界纪录,作业效率全面超越传统人工码头,并始终保持着自动化码头作业效率的世界纪录。
尽管一期工程已经是世界最先进、最高效的自动化码头,但在二期工程建设中,“连钢创新团队”没有简单复制一期方案,而是始终瞄准持续领先的目标持续创新。团队大胆运用工业废氢作为轨道吊的动力,使得轨道吊每作业一个箱就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8公斤。
此外,“5G+自动化”技术,也是未来港口智能化、自动化发展的方向。“连钢创新团队”与华为、中国联通等单位联合进行了数百次测试优化,最终实现了5G网络下的桥吊、轨道吊自动运行控制和高清视频数据回传等全场景应用,为传统人工码头的自动化升级改造提供了解决方案。此外,二期码头的系统设备和软件也完成了全方位升级,智能化程度更高,体现出山东港口建设智慧港口、绿色港口的世界一流水准。
张连钢表示,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的建设路线,是可复制、可推广、可商业化的,接下来将进一步总结并输出建设经验和方案,为山东、全国乃至全球的传统码头转型升级和自动化码头建设提供样板。
新闻推荐
随着北斗三号卫星系统第30颗、也是北斗系统最后一颗卫星发射,“北斗导航”又成了人们热议的话题。你知道吗?这里面也有不少...
青岛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青岛,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