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亭街道洼里盘鼓队—— 咚咚鼓声,是乡俗文化传承最有力的节拍
说起流亭街道洼里社区的洼里盘鼓,城阳的市民都有所耳闻。每年城阳区民间艺术节上,洼里盘鼓队的队员们总会铆足了劲为市民“露一手”,他们身着统一服装,在令旗手指挥下,身影时聚时散,队形不停变换,动作整齐协调,鼓声、号子声气势冲天,整个场面大气磅礴,让观看者为之振奋。
洼里盘鼓是一种集打击乐器、舞蹈表演、武术动作、彩旗锦衣为一体的民间鼓乐舞蹈表演形式,迄今已传承了400余年。据洼里社区资料记载,明朝万历年间,洼里村人胡文翠曾在中原汝宁府(今河南)西平县任职,很喜欢当地盛行的“迓鼓”,回乡后胡文翠在“迓鼓”的基础上加以改动,取名为“盘鼓”,并请来外地鼓手到乡中传授技艺。从那之后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村中还曾经演出盘鼓,但后来这一艺术形式便逐渐消失。
今年46岁的胡海波是现在洼里盘鼓队的队长,他告诉记者,村里想将这一传统艺术重拾起来,于是在1996年组建了洼里盘鼓队。由于搁置多年,当时村中几乎无人会演奏,只有个别上年纪的老人能零星敲打几下。为此,村里特意从千里外的河南开封请来盘古艺人指导居民们排练。胡海波说他也是从那时开始加入盘鼓队的,敲响盘鼓那一刻,鼓声便砸在了他的心里,让他自此爱上了盘鼓,并一直坚守到现在。
第二步是学鼓法,这一步相对比较容易,只需要站在原位置,根据鼓谱的节奏练习击鼓。
练动作是最难也是最累的一步。盘鼓用到的大多是武术动作,幅度大,力量足。由于盘鼓是用绳子斜跨在身上,移动时很容易跑偏,队员们刚训练时,花了好长时间才让鼓身保持稳定。为了让动作看起来更加扎实,蹲马步是队员们要练习的最基础的动作,几个小时下来,有时候都累得直不起腰,甚至回家都要人搀扶。还有令旗手,由于要不断挥动令旗,完成各种动作,时间久了,手掌上尽是血泡。
动作练好了,最后便是走队形。三角队形、弧形队形、正圆队形、叠罗汉……一年年过去,盘鼓队在阵型上不断创新,现在已能熟练掌握10多种队形。一整套流程都学过之后,便是加紧训练,每晚训练三四个小时,连续训练两个月后,盘鼓手就算是“出师”了。
胡海波说,在练习的过程中,敲断鼓槌是常有的事。有时候敲得太用力,鼓槌猛地断了,把手都划得鲜血直流,学盘鼓的人手上要是没伤疤,那肯定是没学扎实。虽然练的过程很累,但每当练好一个节目登台演出时,队员们都特别兴奋。“我还记得1996年盘鼓队第一次在区里正式演出,为便于表演,大伙穿着单薄的演出服赤膊上阵,尽管天气寒冷,但每个人都热情高涨,从始至终台下观众掌声都没有断过,我们都非常自豪。”胡海波回忆道。
表演盘鼓时要全身活动,身体素质不好的人很难坚持下来。随着年龄增长,一些老队员表演不动了,被迫退出盘鼓队。虽然这么多年来,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学习盘鼓,但是真正能吃得了苦,坚持下来的并不多。“为了能让更多人留下,社区现在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只要是想留在社区工作,必须得先学习盘鼓,所以现在能在盘鼓队坚持的,大多数人是社区工作人员。”胡海波说道。
胡海波说,现在他们最大的希望,就是盘鼓能发展得越来越好,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来学习盘鼓,将其代代传承下去。因此,他们便从孩子抓起,在社区幼儿园开展“盘鼓小小传承人”活动,为孩子们购买“迷你版盘鼓”,由队员教孩子们击鼓。现在每逢节假日演出,这帮孩子也成了“主角”。“每当看到孩子们开心地在舞台上有模有样地表演,我们都发自内心地高兴,真是觉得后继有人了。孩子们也为我们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让我们在发扬盘鼓的道路上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新闻推荐
6月20日,双方球员在“致敬抗疫英雄”仪式上。当日,2019-2020赛季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CBA)复赛第一阶段青岛赛区比赛拉开战...
青岛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青岛,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