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印崂山 留住每一片历史足迹 市政协委员呼吁进一步抢救、挖掘、整理、保护好崂山石刻

青岛晚报 2020-06-20 15:04 大字

山峦巍峨,峰高千仞,奇石耸峙,怪岩林立。崂山素有“海上第一名山”的美誉,东高有悬崖傍海,西缓多丘陵起伏。“山高水长”“涵海豢云”“潜龙飞瀑”“天开异境”……美名远扬的崂山有众多摩崖石刻分布各处,为这座海上名山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石刻是人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载着历史过往,述说着文化记忆,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在今年的青岛市“两会”上,市政协委员关于崂山石刻的提案,引起多方关注。

崂山石刻亟待抢救保护

“历代历史名人及佛道两教在崂山留下了石刻,这是青岛市保贵的历史珍品和文化宝藏。其中,海印寺藏经跋群、徐世昌咏崂诗、清朝学者刘锡信诗刻以及清朝巡抚徐绩《崂山观日出记》等都非常珍贵,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青岛市政协常委、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工程环境研究中心主任胡泽建,近日提出了《抢救、挖掘、整理、保护好崂山石刻》的提案。

胡泽建告诉记者,随着时代的迁延,有些崂山石刻已经风蚀严重,亟待开展抢救、挖掘、整理和保护工作,同时对一些有疏漏的记载提出合理的纠正和补充,这对崂山、对青岛都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会对崂山的文化旅游产生很大的推动作用。

对此,胡泽建与联合执笔人姜振萍,提出了三方面的具体建议。

首先,政府应重视并推进崂山石刻抢救、挖掘、整理和保护工作,“这是一个庞大的文化工程,需要文物主管部门、风景区管理部门、文化主管部门、地方政府、文化界专业人士的积极配合才能达成。因此,政府部门应高度重视、协调推进,在工作条件、资金支持、组织协调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其次,明确抢救、挖掘、整理和保护工作的主体和工作机制、方法,“此前各个领域已经组织开展了少量石刻的拓片工作,但还不够。”由于石刻地形险峻、复杂,有的石刻规模较大,采用常规手段不易实现,需采用航拍等手段,拓片也需要采取多种辅助技术手段。将重要的石刻用适当的技术方法进行保护,以免进一步损伤,风蚀,也非常重要。需要对有关抢救、保护方案进行科学论证,并切实加以推进。相关工作的机制、技术方法和实施计划都需要经过充分论证并落实。

再次,相关工作成果应以拓片、图片、视频、复制品等形式加以表达和保存,作为青岛市重要文物、文化成果及文化产品,提升青岛市的文化底蕴和品位,丰富文化旅游产品。

“崂山石刻是一部辉煌的历史,是青岛靓丽的旅游风景线,也是青岛的特色旅游产品和文物珍品,我们有责任好好保护、保存、开发、利用。”年过七旬的姜振萍是青岛北部画院院长,他与画家们去崂山写生时,经常看到大大小小的石刻已经风蚀严重了,担心如果不加快拓印等多种保存措施的步伐,部分石刻上的字迹会渐渐消失。

飞檐走壁拓印初战告捷

拓印崂山,一纸一墨咏千年。拓印是一种对文物进行保留、存档的保护过程。从古至今,手工拓本具有艺术、历史和文献价值,作为金石、书法、历史的研究对象而保存下来,因此非常珍贵。

记者了解到,为了对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做资料保存和研究,2017年5月,崂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启动了“拓印崂山”工程,投入40余万元对景区内90余处极具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石刻进行拓片。其中大部分是元、明、清时期遗留下来的,不乏李白、丘处机等历史名人留下的珍贵崂山历史文化内容。这些石刻由于年代相对久远,加上崂山黄岗岩风化剥蚀严重,可以算得上是抢救性留存。

飞檐走壁,身手敏捷。登山拓印既需要精湛的手艺,也需要充沛的体能。青岛市工艺美术大师、青岛北部画院副院长李继伟,承接了当年的“拓印崂山”的任务。他和团队用原生态的方式,把山泉水沾湿宣纸后,贴到要拓的摩崖石刻上,随着字迹和图案凹陷,用合适的力度拍墨,等墨干后轻轻揭下宣纸。自称“崂山壁虎”的李继伟,专门琢磨出了一套吊索拓印石刻的绝技,时而攀岩,时而速降,凭借丰富的经验巧妙应对不同位置的石刻。对于位置便利的小型石刻,李继伟一天可以独自拓印十几张,而对于地势险要的大型石刻,则需要七八人的团队通力合作,才能在一天内完工。最多的一处石刻,用了百张大宣纸。

2018年1月,崂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向青岛市博物馆移交了90余幅“拓印崂山”作品。“拓印崂山”作品中,包括目前已知年代最为久远的距今1700余年的晋代石刻拓印。本次移交仪式代表崂山碑刻拓印的保护研究工作掀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新篇章。

①②③李继伟拓印崂山石刻。

④工作人员携带工具进山拓印。

(李继伟供图)

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记者张译心

新闻推荐

为科技创新注入“资本血液”

早报6月19日讯19日上午,喜讯自深圳传来——在第十四届中国私募基金高峰论坛上,青岛科创母基金被评选为“2019年度最具影响...

青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岛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