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关注老年抑郁症群体

老年生活报 2020-06-03 08:16 大字

独居老人自杀、公寓老人跳楼……生活中,类似的新闻时常见诸报端,在这些悲剧的背后隐藏着一个焦点话题——抑郁症。从心理健康层面,家庭、机构、社会都应予以重视,早期识别抑郁症,帮助老人远离抑郁情绪。

“广义的老年抑郁症是指年龄在60岁以上的抑郁症患者,狭义的是指抑郁症首次发病年龄在60岁以上的患者。老年抑郁症是老年期最常见的精神疾病之一。”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老年科主任孔伶俐在接受采访时说,据世卫组织统计,抑郁症老人占老年人口的7%-10%,患有躯体疾病的老年人,发病率可达50%。老年抑郁症如不及时诊治,会增加躯体疾病的患病风险及死亡风险。

躯体化是老年抑郁症的表现之一

据孔主任介绍,有位70岁的老人,就诊的主要原因是恶心。老人说自己胃不好,1年前查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治疗3个月后,胃炎治愈,但恶心没有减轻,影响吃饭、睡觉,后来恶心时还伴有心慌、烦躁、坐立不安,有时感觉脚底麻木,两个膝盖像小虫咬似的难受。老人反复在综合医院按照胃病治疗,效果一般。仔细询问后,发现老人除了上述身体不适外,心情也不好,发懒,没有兴趣,不愿出门,整日躺在床上,感觉活着没意思。

“这位老人患上了老年抑郁症。老年人的抑郁表现常不典型,他们一般不会主动表达自己心情不好,而是反复诉说各种躯体不适,到医院检查却无异常发现,这其实是抑郁情绪通过身体不适表达出来,我们称作躯体化。 ”孔伶俐说。

据悉,情绪低、反应慢、行动懒是抑郁症的三大主症,具体到老年抑郁症,还常常伴有躯体不适、疑病、焦虑甚至激越、淡漠、认知功能下降等。老年抑郁症已成为继老年痴呆后的第二大疾病。患抑郁症的老人容易出现轻生念头,需要家属及早发现、及时治疗并加以防范。

抑郁症诊治的认识误区

孔主任强调,出现抑郁情绪并不代表患有精神疾病,即使患有某些精神疾病,也未必都是抑郁症。很多老人认为抑郁症是治不好的,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抑郁症虽然无法根治,但完全可以临床治愈,症状完全消失,社会功能整体恢复。经过综合性治疗,大部分能恢复到发病前的社会功能水平。但今后还有可能复发,复发本身并不可怕,关键是要及早规范治疗。

在药物治疗上也存在误区,有些老人担心抗抑郁药有副作用,不愿意服药,或者症状缓解后就立即停药,这样是不可取的。医生会根据临床特征来选择药物,尽量避免出现不良反应。只有服用足够剂量的药物才能在体内形成稳定的血药浓度,起到治疗作用,如果擅自减少剂量会影响治疗效果,延误治疗时机。有些老人对抗抑郁药抱太大希望,以为服用后心情马上就会变好,但事实上抗抑郁药起效时间一般为两周,需要耐心等待药物起效。出现抑郁情绪切莫擅自用药,如果抑郁情绪与兴奋交替出现,则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治疗以心境稳定剂为主,一般不需要加用抗抑郁药,即使选用抗抑郁药也要避免诱发躁狂的药物。

孔主任告诉记者,近年来老年群体对心理健康越来越重视,早年老人大多由子女陪伴就诊,而如今门诊上不少结伴或老人独自前来就诊。以前心理健康宣教不到位,传统意识作祟,有心理疾病的老人不愿承认自己患病,抵触就医,现在情况已有改观。

老年精神科发展现状与展望

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老年科是省内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老年精神科病房,是青岛市医疗卫生B类重点学科。 20余年来接诊了大量老年患者。

老年科联合国内外机构进行老年抑郁症相关研究。通过媒体宣传以及老年心理讲堂普及心理健康常识。一直以来,致力于探讨老年抑郁症的诊治优化方案,建立老年抑郁症的预防、治疗、康复体系。药物治疗方面,通过药物浓度检测,精准指导治疗。在药物治疗基础上,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开展针对老年人的个体和团体心理治疗。

孔主任强调,老年人躯体疾病多、治疗药物多,治疗的安全性是老年患者及家属关注的重点,也是老年科一直努力的方向。药物浓度检测是未来的趋势,能够指导临床用药,确定最佳治疗剂量,保证个体化给药,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孔主任提醒老年患者在关注疾病症状、规范服药的同时,要定期到医院检查,保证治疗的安全性。 记者 赵玲玲

新闻推荐

践行“健康青岛”行动方案 十六项任务狠抓落实

做好慢病防治、癌症早期筛查、中医药传承创新等工作

青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岛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