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转化“接地气”,专利不再躺纸上 青科大孵化企业近三年销售收入近1100亿元

半岛都市报 2020-04-24 01:32 大字

半岛记者刘金震

如何为科研专利找到“婆家”,高质量落地转化成为生产力,是很多高校共同面临的问题,教育部等三部门联合出台了意见,决定要为高校的专利“挤水分”,力促从专利“唯数量”到“唯质量”转变。用科研助力多家公司上市的青岛科技大学,近期也因专利再次成了人们关注的对象。目前,依托青科大成果转化或提供核心技术上市的公司达7家,注册创新型“学科性公司”近80家,孵化科技企业300余家,所孵化企业近三年销售收入近1100亿元。

与拿着专利成果找市场做法不同,长期以来,青科大转向围绕市场需求做文章,既保障了企业对科研的诉求,又提升了团队的实际科研效率。

正是得益这种“服务需求”的模式,青岛金王才迅速成长了起来,把小蜡烛做成了一个大产业,从小企业成长为国内上市公司。青岛金王在早期生产出口美国产品时,因无力高价购买国外核心技术而面临困境,青科大为其定制开发了高分子蜡技术产品,并仅以20万元低价转让,然后持续助其开发新产品,打造了今天世界最大的蜡烛供应商上市公司。从这种模式收益的企业不止青岛金王一个。截至目前,依托青科大成果转化或提供核心技术上市的公司达7家,注册创新型“学科性公司”近80家,孵化科技企业300余家,所孵化企业近三年销售收入近1100亿元。从近三年数据看,青科大共有41项专利实现技术转让,合同金额超过4亿元。在41项专利技术转让中,服务青岛本地企业14家,占比34%;服务山东企业29家,占比70.7%,合同金额约占总合同金额的97.8%。

从对接企业需求到成果转化的过程中,青科大更像每个科研团队的“店小二”,专门成立了由校领导任组长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成果管理、技术转移等工作,逐步形成“成果转移中心+熟化中心+地方研究院+科技特派员”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

“在青岛科技大学教师中一直盛传着这样一句话:不找校长找市场。面向区域经济与行业发展,以‘接地气’的方式寻求发展成为学校科研工作者们多年来一致认同的工作准则。”青岛科技大学党委书记马连湘此前介绍说。为了不让专利停留在纸上,如今青科大已然探索出了三条道路。第一条是科技成果转让加持续技术服务,如2018年将“酮肟法盐酸羟胺全水相合成工艺”独家转让潍坊新绿化工,以“技术转让费+销售提成”的方式,获得技术转让经费2.2亿元。第二种是技术入股组建学科性公司,将科技成果“植入”企业,逐步形成了“鼓励教师推出成果—带土移植—注册学科性公司—转化成果创造效益—教师股权激励—技术再创新再升级”的科技成果转化路径。第三种则是校企共建研发中心,实现从技术研发、中试到产业化的无缝衔接,解决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最后一公里问题。

新闻推荐

明道观及其“明”字再考(节选)

诗曰:海上仙山景万千,群峰览尽访道观。古柏银杏参天绿,明字引出几玄关。明道观青山环抱,地势崇高。西有挂日峰,东有观日...

青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岛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