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抗“疫”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
延期开学,学生居家学习,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育者必须思考的问题。变疫情为教材,变家庭为课堂。近段时间来,青岛39中开展的“决心抗疫用心行动”主题作品征集活动就非常受学生欢迎。老师以疫情为背景精心设计了项目式学习内容与课题方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亲身动手实践。学生学习兴趣被激发的同时,实践能力、思考能力、学科素养等综合素养也得到全面提升。
食盐+水+充电宝,制备出84消毒液
金文睿和王文浩是青岛39中高三2班学生,居家紧张备战高考,难免会有枯燥,他们却有放松的妙招。在化学老师的指导下,他和同学选择了居家安全制备84消毒液的研究项目,以平时练习的试题为背景,与课本知识相结合,从理论到实践,成功制造出了这种疫情之初比较“紧俏”的消毒液。“84消毒液的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钠,项目设计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就可以实现目标。起初设计了3套方案,经过小组成员集体讨论,确定了电解饱和食盐水的方式来制备,简单安全,也便于操作。 ”金文睿告诉记者。
不过,实践的过程远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简单。没有量度的器皿,他们用废弃矿泉水瓶代替;没有合适的电极材料,他们用铅笔芯和废旧铁钉制作;家中没有直流电,他们查询发现平时用的充电宝就是直流电源……当一个个问题被解决,一道道难关被克服,他们离既定的目标也越来越近。经过金文睿和小组成员的努力,他们最终收获成功,“次氯酸钙的氧化能力物理上的表现就是漂白能力,把自制的和买来的84消毒液都滴到红色的纸上,过了一段时间发现漂白的效果基本一样。 ”
“项目式研究学习用到了化学知识,也用到了物理和数学知识,还实现了废物再利用。大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环保的意识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更重要的是,整个过程中应用到的知识点,也是高考的考点,这样复习会更加的立体、形象,复习的效果会更加的深刻,也更容易激发继续学习的兴趣。 ”金文睿告诉记者。
开拓视野与格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酷爱历史的高一1班学生郑思远和同学则组建了“强力”历史研究小组,研究的是 “瘟疫与人类社会应对”研究项目。“项目是小组成员集体民主讨论确定的,下设三个微项目,每个人或每几个人负责一个专题,包括‘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专题,\‘欧洲中世纪黑死病’专题,\‘2020新冠肺炎’专题等。”郑思远告诉记者。在长达1个月的研究中,他们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专业论文等,梳理出了瘟疫发生的原因、过程、影响和人类的应对举措,最终通过论文和PPT的方式呈现出了研究成果。期间,老师也给他们提出了诸多的修改意见,指导他们不断完善项目式学习报告。
如今,这个项目式研究基本结束,郑思远和小组成员也是满满的收获感。通过中国知网等权威网站,查阅了大量的历史史料,提升了资源网站的应用能力和文献获取能力,也提升了解读史料的能力。同时,还丰富了历史认知,培养了历史素养,激发了学习兴趣。“面对疫情,我们国家采取了很多有效的措施,更让自己感受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越来越坚信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正确性。”郑思远说,“读史使人明智,研究这些历史史料,让自己可以更加宏观地看待一些问题,视野更开阔,格局也会更大。 ”
广泛开展项目研究,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记者采访了解到,在这个因疫情而“加长”的假期中,青岛39中的项目式学习研究可谓是多点开花,满天繁星。学校5名高一学生制造出紫外杀菌灯,为了检验其效果,专门回到学校实验室配制了培养基,检测杀菌效果;学生张旭则利用电子器件及家中废弃的洗手液瓶子,制造出了无接触式红外测温仪;还有学生利用各种水果,酿造出了果酒……在项目式学习中,学生们俨然成为一个个小科学家、小工程师。对于学生们的表现,青岛39中校长白刚勋由衷地为他们点赞。
新冠肺炎疫情考验着教育者的智慧。在白刚勋看来,疫情不是危机而是一次难得的教育契机。新高考实施的第一年也透露着新动向,更多考查学生的学科素养与学科能力,而学校的项目式学习就是让学生由单纯的学习理解向应用实践和创新迁移转变,让学习回归本源。学校全体老师从学科角度充分挖掘命题素材,设计相关研究项目,让学生自主选择研究。“每一个项目都是老师集体精心设计的,与教材文本紧密结合的同时,要考虑调动学生的兴趣。”学校高一级部长、历史教研组长马国旗介绍。
“疫情是一本活教材,‘在研究中学习,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全面提升动手实践能力,从而获得更加长远的发展。 ”白刚勋表示。
记者 王世锋 摄影报道 责编:宋振涛 美编:宋林 审读:邴启欣
新闻推荐
早报3月24日讯自去年12月开工以来,地铁6号线克服疫情带来的影响,加快了施工进展,进入大干快上阶段。3月24日,伴随着机器的轰...
青岛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