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评论从“阿冠”到“晦气”:正视它,才可能战胜它

华西都市报 2020-03-02 01:52 大字

封面评论 □李晓亮

病毒来袭,持续月余。即便对多灾多难的国度,这次大疫,带来的震惊伤痛,依然超出预期。

17年前,SARS肆虐,波及全球,致死率更高。但若论社会心理影响,显然此疫更甚。当然有大规模封城等强力冲击原因,但更多或还在于移动互联时代,信息传播革命的影响。

就说最无形的,社会文化、大众心理层面,一个多月,已几经变化。对疫情认知和反思,持续进化。社交媒体时间轴,可大致烛照相应节点。早在武汉封城当天,网上就有“从不喜戴口罩,没想到第一次戴是因‘阿冠’”之类饭圈化吐槽,以致连向来定位为无节操没品段子营销号,转评都感慨,这声“‘阿冠’还是出乎了意料……”

拟人二次元,亚文化,没问题。但在大灾面前,依然毫无是非标准,价值立场,不论事由,不分场合,“万物皆可萌”,将低龄弱智化饭圈陋习,向公共生活强行渗透,也是一种文化幼稚病。

后自封“闲疯帝”,网络围观直播打榜火神山工地,为叉车、挖掘、搅拌、电焊等机器,取名叉酱、蓝忘机、呕泥酱、焊武帝……也是叫武汉“小笨蛋”、叫病毒“阿冠”等饭圈文化的延续。一度还有助推打榜,跟风热炒的,后自觉不妥,紧急关撤。

饭圈轻浮圈钱商业套路,与抗疫救命紧迫厚重,天生不容。将灾难萌化,将抗疫戏谑可爱化,有粉饰甚至歌颂苦难之嫌。这种不敢正视,拒绝一切有价值公共思考和担当,拒绝成长的表现,是抗疫心理层面“次生灾难”。

于是“阿冠”成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后还有如“纵做鬼也幸福”的奇葩“新冠派文人”,共遭口诛笔伐。杂音渐消,共识渐成。文化抗疫,需要能凝聚人心的真正助力。比如方方疫期日记,“时代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金句广为流传,颇有深意。

如何防止疫山压顶,纾解民困,是致胜关键。战疫时期,不能分心,但总有小插曲,令人很难不注意。比如青岛新冠高架坚持“不改名”:交通动脉,已习惯简称。病毒命名是个学问,何况“新冠”只是个中文简称。不过,这种嫌晦气文化心理,还真无分东西,中外皆同:因新冠病毒英文coronavirus和著名啤酒科罗纳Corona相似,有消息称,受全球需求下降影响,科罗纳一季度可能亏损上亿英镑。

无论中外,这种“迷惑行为”改名风波,都像段子,最多调节下抗疫心情,不可当真。这次大疫,敲响新流行病时代人类无处遁形的警钟,若想不出现大规模流行病抬升势头,须遏制它们整体进程。而世界应对大范围流行病的策略目前似仍严重不足。

预防大范围流行,先需早早预防,比如扩大应对潜在大范围流行病的武器库。华山医院张文宏医生有句大实话,最近也被广泛关注:要有千千万万个“华山感染科”。呼吁国家投入,培育一批“常驻部队”。中国要有非常强大的基层医院感染科,我们才是安全的。

新闻推荐

疫情之下文旅企业自救 更多企业创新服务模式,多种途径提升营业收入

新冠肺炎疫情让原本喧闹的旅游环境正发生巨大变化,旅游门店歇业、星级酒店门可罗雀,各大旅游企业面临着不可知未来经营风险...

青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岛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