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大姨”热热闹闹秀馒头

青岛早报 2020-01-17 07:43 大字

过年蒸上一锅大馒头是北方人的传统年俗,农历小年前一天,水清沟街道举办“我爱民俗”花样馒头大赛,居民现场制作的各种农历鼠年花样馒头成了“香饽饽”。据介绍,活动共用了300多斤面粉,制作的花样馒头全部送给辖区的孤寡、空巢老人。

30多名达人秀技艺

上午10时,萍乡路社区活动中心热闹起来,30多名制作花样馒头的社区达人将揉好的面团进行形象加工。记者看到,一块巴掌大小的面团,在居民手中团揉几下就成了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模样。再用剪刀在面团一端剪上几下,手指捏着小勺在面团两个角上压一下,一只小老鼠的胡子和耳朵就 “支棱”起来了。放上两颗红豆当眼睛,再捏上个小尾巴,一个“鼠馒头”就惟妙惟肖地出现了。为应景即将到来的农历鼠年,参赛者纷纷制作不同款式的“鼠馒头”,有的选手还做了4个背着 “鼠年大吉”的“鼠馒头”。制作花样馒头的居民被邻居称赞为“‘鼠’你有才”。

七旬老太感慨“日子好”

“小时候过年,家里哪有这么多白面做馒头,通常家里都是用白面做成一层 馒头外皮,里面包的是黑面或地瓜面,蒸熟后外面又软又白,咬一口就露出里面的黑面粗粮。 ”71岁的陈月芝边做花样馒头边说,到了上世纪80年代,做馒头的面粉逐渐开始白面黑面调和起来,有精粉、一等粉、二等粉、三等粉……而现在老百姓家做馒头全都是精粉白面,甚至还有用做面点的饺子粉、高筋粉、面包粉。 “日子好了,我做的馒头花样更多了。 ”陈月芝笑着说。据介绍,活动邀请了环卫工人、新市民参加,现场共用了300多斤面粉,制作的花样馒头都将送给辖区的孤寡、空巢老人。

首席记者 赵健鹏 通讯员 王玲 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深入社区,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

半岛记者张彤为服务群众,保障群众身边的大事小事能第一时间找到“管事者”,第一时间能得到处置和答复,打通为民服务的...

青岛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青岛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