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刊号就是从我手中印出来的”
[摘要]从事新闻工作近四十年的“老报人”修义忠:
“年纪越来越大,眼睛也不好了,前几年眼睛好的时候,我每天都要读一读《青岛日报》,尤其是时事版,我从来不落下。可现在也只能拿着放大镜看看报纸的版式了。”92岁的青岛日报社“老报人”修义忠一边在阳光下翻阅 《青岛日报》,一边笑着跟记者感慨道,“日子过得真快啊,转眼间《青岛日报》都70岁了。 ”
从1946年参加工作,到1985年离休,修义忠说:“我这一辈子绝大部分时间都在与文字打交道。 ”
1946年,修义忠参加工作。“一开始,我是在《胶东日报》工作。 ”1949年《胶东日报》撤出青岛,新出版《青岛日报》,修义忠继续为《青岛日报》工作。
“最初,我是在印刷厂工作。 《青岛日报》创刊号就是从我手中印出来的。 ”说起当时在印刷厂的工作,修义忠感慨万分,“现在的报纸印刷设备都是电脑操作,全程自动化,这对我们那一代老印刷人来说,简直不敢想。 ”修义忠回忆起当时在《胶东日报》的时候,印刷需要用手动摇轮机,印刷工要三四个人轮流去摇轮,半小时后就会累得筋疲力尽,“印刷《青岛日报》创刊号的时候已经用上了电动轮机,那时候一下子就解放了三四个劳动力,对我们来说都算得上是一种技术革命了。 ”
在印刷厂工作了几个月后,修义忠的工作岗位被调至校对,修义忠沉吟片刻,“好像已经记不太清做校对的时候有什么故事了,不过在校对这个岗位上,没有故事就是最好的故事了。 ”
在校对岗位上工作了三年多,修义忠轮调到资料室工作过一段时间,“在资料室的那段时间,我开始自己动手写一些简单的文字稿件,那些碎片化的文字后来被单位编辑部的同事们看见,于是我正式来到采访组学习一线采访写作。”
上世纪50年代,为了写稿,修义忠驻扎在农村生产队。 “刚开始我也不知道该写些什么,直到有一天我无意间看到了一个村集体的养殖猪圈,在普遍瘦小的猪仔中,只有一只猪长得白白胖胖,长势喜人。后来了解得知,这一头猪是之前放在农户家单独饲养的,我一看这个新闻有点意思,就围绕这个写了一篇新闻稿。 ”
虽然是“如实”讲述了一个新闻故事,但这篇“讲真话”的稿子却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修义忠为此还背上了一个 “处分”。“想想这个小插曲,再看现在的 《青岛日报》,还开辟了舆论监督的专栏,我真是觉得不管是《青岛日报》,还是社会大环境,都在越来越好。 ”修义忠感叹道。
为响应国家号召,1960年,修义忠递交了支援西藏的申请书,这一去就是22年。“凭借在《青岛日报》的工作经验,我到西藏后就在西藏广播电台做文字编辑。在电台工作了差不多16年,我又被调到 《西藏文艺》编辑部,负责刊物的筹备编发工作,1982年才回到青岛日报社。 ”
在异地他乡的22年,文字成了修义忠最好的伴侣。 “我开始正式尝试剧本写作,讲述藏族儿童教育故事的《希望》后来还被拍成了电视剧,在当地的电视台播放。 ”
从西藏回到《青岛日报》编辑部后,修义忠一直在文艺部工作。1985年,从青岛日报社离休,可他手里的笔却没停下来。 “闲下来的时候,还是喜欢写些剧本故事,陆陆续续也写了几十万字。”修义忠拿出一本崭新的册子向记者展示,“女儿有心,帮我把这些文字梳理编排,集结成册了一本《养老院里也有春天》,但我觉得这本书还不成熟,还需要继续打磨。 ”
“年纪大了,常会跟老伴聊起以前在《青岛日报》充实又美好的工作。”修义忠笑着说。 青报全媒体记者 任晓萌
新闻推荐
早报12月9日讯西海岸新区妇女薛某分数次盗窃居民楼消防水枪293套、水枪底座264个,案值2万余元。近日,薛某因涉嫌盗窃被黄岛...
青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岛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