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蝶变 从小土屋到小洋楼
社区老照片记录发展史
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典范,城阳惜福镇街道青峰社区可谓“一夜”蝶变。一个曾经破旧的偏僻小山村,成为青岛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重点项目后,以前低矮破旧的小土屋不见了,家家户户住上了小洋楼,70岁以上的老人还有免费老人房居住。如今只有保留下来的老照片,还记录着以前村子的老模样。
回顾 一家三代人挤四间平房
青峰社区王美英老奶奶已经81岁,除了耳朵有点背,身体依然硬朗。一见面,老奶奶就拉着记者的手聊起了家常。“每户村民也就六七十平方米,四间小破瓦房。”提起搬迁前居住环境,王奶奶直摇头。
王美英有一个儿子三个女儿,孩子们小的时候,一家6口人住在四间小平房里,老两口一间,儿子一间,三个女儿挤一间。后来,女儿都出嫁了,儿子也成家生子,家庭成员变成一家5口。虽然家庭成员少了,但住房并没有宽裕,儿子一家住两间,王奶奶和老伴住两间,平时一家人共用一口锅。
“当时居民家都没有水井,全村人共吃一口井,那叫一个苦啊。”王美英说,他们家的房子坐落在山北坡,全村唯一的水井在山上,距离半里地,山路不好走,每次吃水都要挑着水桶走山路。家里有一口大缸,需要挑着扁担来回走四趟,水缸才会满。一缸水最多吃三天,没了再去挑。
变化 家家户户住上“小洋楼”
走进青峰社区,一排排小洋楼依山而建,每户都有前后院,南北侧观光大阳台,明亮的落地窗,深蓝色的屋顶,灰白相间的仿灰砖结构墙面。房前有别致的绿化带,宽敞的柏油路,路旁还有高档的扩音器,播放着悦耳的歌曲。初次来的人很难相信,2013年以前,这里曾是一个破旧的小山村。
不仅如此,这里还有一种特殊的景观,那就是家家户户挂国旗、传家训,将家风家训凝练成简短的对联挂在家门口。青峰社区深入打造“惜福·家”品牌,首先要求党员亮身份,从党支部书记这个当家人、党员开始,以身作则带动社区居民崇德向善,另外推行家风家训上墙,弘扬阳光正能量,涌现出一批“身边好人”、“阳光家庭”、“美丽庭院”、“长寿老人”。
王美英说,搬迁前,眼看孙子到了结婚的年龄,一家人开始发愁,三代人住在四间平房里,即便是孙媳妇愿意,一起生活也不方便。好在孙子赶上好时候,搬迁后,四间平房换成一套二层小洋楼,楼上楼下四五个房间,孙子孙媳也在新房结了婚。因为过了70岁的年龄,社区为她准备了独门独院的老人房,王美英不愿和儿女们住在一起,就自己搬了出来,家里的二层小洋楼留给儿孙。如今孙子一家住二楼,儿子儿媳住一楼。
变迁 从小山村到国家级3A景区
青峰社区原有居民71户,这个小村子坐落在城阳毛公山脚下,346亩土地全属果园,是典型的空壳村,村集体收入为零。就居住来说,社区之前已有20年没批过宅基地,尽管这里自然风景好,村民的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并不理想。最早建的房子已有100多年,最新翻修的房子也20多年了。没有正规的排污管网,水、电、暖等公共设施也谈不上。
2013年3月份,社区启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由青峰社区、惜福镇街道、城阳区政府和青岛市政府出资,房屋投入6500万元,楼房建设99套,老人房建设18套,加上道路等配套设施,建设总投入过亿元。
安置区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新建房屋全部建在旧址之上,既不破坏山体及绿化,也不影响村民种的果园。设计时,还有意避开了树木和山体,充分利用地势起伏和现场环境,强调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新建楼房以二层为主,局部三层,所有户型均以“搭积木”方式设计组合,每一家户型都不尽相同,面积在200到210平方米之间。 “当时我们设计了十二种适合在此建设的户型给村民们评选,最终大家选出了7种比较满意的。 ”青峰社区党支部书记杨友尧说。
2009年,社区在整修登山路径时,发现了全国唯一一座毛主席天然立像,自此开始对现有资源进行深度开发,打造红色旅游、田园风光融合发展的特色景区。把革命传统教育与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以红色旅游为引擎,带动社区腾飞、居民增收发展的新路子。2018年,毛公山景区获评国家级3A景区。
新闻推荐
交流互鉴推动东亚合作,开放融通筑发展新平台 2019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成果颇丰,东亚合作框架下探讨山东自贸区发展方向
2019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举办地。文/半岛记者刘笑笑李晓哲图/半岛记者孟达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东亚海洋合...
青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岛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