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求学难,半生献海洋 贝类学奠基人张玺在青十七年,身兼数职搞研究
屡次中断,从未放弃
我于1897年2月出生在河北省平乡县东田固村一个耕读传家的旧礼教家庭里,祖父是清朝的武举,曾教过武学,吸鸦片,53岁就去世了。当时我才几岁,刚记得他病时的情况。我父兄弟二人,叔叔考秀才未中,在家务农。父亲中了武秀才之后亦在家务农。家有地150~200亩,雇有一名或两名长工,忙时雇短工。我母亲生我兄弟四人一姐一妹,兄弟三人和姐妹均在30~40岁间去世,我母在48岁时去世。——《张玺的自述与检讨》(《南海路7号》薛原著)
河北平乡县,秦置巨鹿郡,西汉置瘿陶县,三国时期(237年)大水毁瘿陶城,次年迁廮陶县城于太平乡,遂去太平乡的“太”字,改称平乡县,沿用至今。此地尚武,明末清初,邢台平乡人邹宏义融周易八卦于拳理,化阴阳五行于拳法,历经数载,创立了一整套别具一格的独特拳派——梅花拳。梅花拳与少林、武当等同时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黄巾起义的发起者张角也是平乡人。
1897年2月11日,张玺出生在旧礼教的武术世家,祖父和父亲都尚武,不过命运也截然不同。这一年的冬天,青岛被觊觎良久的德国强行侵占,历经沧桑,从德占到日占,再到回收青岛,直到1935年,张玺才第一次踏上这块土地,而他对青岛的认知开启于“五四运动”那一年。
少年时代,张玺在塾读了几年四书五经,清末学堂,无异于在先生面前摇头晃脑,所以张玺自认为“读死书,死读书,受的是一种封建的思想教育”。
14岁时(1911年)他考入平乡县城内高等小学,对于生于穷苦家庭的孩子来说,机会来之不易,因此倍感珍惜。三年的高小学习中,张玺埋头苦读,名列前茅,深得老师钟爱。当张玺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第一次打击随之而来,“在校三年颇知用功,毕业成绩尚佳。高小毕业后,以家中经济困难无力供给我上中学,只得在家耕读,农忙时种地,秋收后自修,但是升学的志愿并未打消”。
扎根在心底里的求学渴望,一直激励着张玺,所以他决定试试考不用花钱的师范。1915年夏,他赶往邢台投考第四师范学校,遗憾的是未被录取。张玺不甘心,刚好保定直隶公立农业专门学校附设甲种农业学校在邢台招生。这个学校虽然花钱,但费用很少,更吸引他的是,有奖学金。既然来了,何不试一试?于是张玺立刻报名考试,终于,他被录取了。
经济困难一直困扰了着张玺的四年求学生涯,但他自觉是幸运的。因为这四年里,他凭借着刻苦的学习和聪慧的天赋,每学期都能得到奖学金、免费生等待遇,使得他得以冲破困境,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
1919年,张玺即将毕业之时,“五四”爱国运动爆发,学子们走上街头,高呼“还我青岛”的口号。“当时我和许多爱国同学均参加了学生运动,初步地意识到非‘科学与民主’不能救祖国,激起了我要以勤工俭学的道路到法国去学习科学、好把祖国建设起来的态度”。这是张玺留学的初衷,青岛这座城市也进入了他的脑海当中,为以后结缘埋下了伏笔。
张玺全家福。
1958年5月27日,中苏海南岛海洋动物考察团合影。
百花苑张玺雕像。
文/半岛记者张文艳
近距离接触青岛名人的方式,有一种最为便捷,那就是到百花苑走一遭,沿着水榭、竹林和青松,与每一位定居过青岛的名人雕塑邂逅,是别样的对话。这些雕塑中,张玺很特别,他手抚下巴,仰望天空,虽是半身像,却给人伟岸的感觉。于是,从文史研究者和他的弟子们口中,我们了解了这位贝类学奠基人与青岛的特殊缘分:家人虽不在,家却在。
苦读十一载,终成博士
1921年夏毕业时,列为津贴生,并保送法国里昂中法大学,因家中亲友和母校老师(王炳文先生)的帮助,勉强凑出路费,才得以到了法国,同船的有同班同学周发岐、杨堃等。——《张玺的自述与检讨》
张玺为什么留学法国呢?早在1912年,教育家李石曾和吴稚晖在北京发起了留法俭学会,并设留法预备学堂。同年,第一批赴法勤工俭学的学生自北京启程。1915年,蔡元培、吴玉章等又组织了留学勤工俭学会,明确提出了“勤于作工,俭以求学”的口号。
在甲种农校毕业后,张玺考入了保定育德勤工俭学留法班,在班内以学习铁木工、法文和机械学为主,显然,他的目标是留学法国。此时张玺的学业与海洋学、与贝类学尚无关系,一直推动他前行的是免学费或者少学费的学科,贫困制约着他的前行方向。而贫困险些再一次绊住他奋斗的脚步。
1920年夏,张玺刚毕业家乡就遭遇大旱,他的父亲和叔叔又分了家产,家庭经济更为困难,出国成了一种奢望,找工作又屡屡碰壁,他几乎走入了一个死胡同。正在此时,一缕希望之光透过重重阴霾照耀进张玺的人生。他的母校直隶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成立了农艺留法班,规定毕业考试名列甲等前五名者,每月津贴50元,保送出国,张玺当即决定在母校农艺留法班学习一年。
这一年,他是怎么度过的呢?为了解决生活上的困难,他把能典当的都典当了,包括衣服等物品。他还曾组织同学到四乡收购水果,进行果品加工卖钱,以贴补生活。终于,度过了一个春夏秋冬,他以名列前茅的成绩被列为津贴生,如愿以偿地成为法国里昂中文大学的学生。然而,学校只资助学费,不承担路费和路上的生活费,张玺在师友的鼎力协助下,才勉强凑够了路费。
“我们出国时有150人,其中有自费生、半公费生、公费生。由吴稚晖率领于1921年8月13日由上海乘法国邮船四等舱西渡,至9月25日到马赛登陆”,一路上,张玺经过了许多英、法殖民地,深知祖国不强,就不能摆脱任人割据的命运,一颗科学救国的种子悄悄埋下。
所谓的里昂中法大学其实就是一个学生公寓,学生们在这儿食宿,预备法文,然后进入里昂大学的各个学院,由中法大学统一供给学费。然而,由于新来的学生中有一部分不是大学当局批准的公费生,校方要求他们交饭费,否则就会强迫送回国,或者被赶出校门。张玺等21个同学为了争取公费生的待遇,曾和他们做过激烈的斗争,最终成功。真可谓求学路上一波三折。
加上国内保定农校的津贴,张玺终于有了安定的学习生活,在法国度过了将近11年的时间。
这段时间里,他先是在中法大学预备了一年的法文,之后就进入里昂大学,“为了应付保定农校的津贴,不得不先学习农业课程,后来又学普通动物学、植物学和比较生理学,至1927年得到硕士学位”。之后的4年,张玺在里昂大学理学院动物研究室做研究工作,以软体动物后鳃类为题,到法国数个海滨生物研究站做实验,成功取得了法国国家理学博士学位。
新闻推荐
半岛记者徐杰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52岁的刘璀传对这句话的感触尤深。因为哑嗓子确诊食道癌并转移肺癌,李沧区刘家下...
青岛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青岛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