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强制分类“满月”考
肉吕”——
对青岛的启示
上海的公共场所,垃圾分类还需志愿者指导监督。
源头分好类的垃圾由专门车辆分别清运。
酒店清理车上也增加了垃圾分类袋和分类桶。
市民在投放完湿垃圾后,将装垃圾的袋子扔到干垃圾桶里。
们就决定维持这个数量,继续观察。”该负责人表示。
杨浦区平凉路的撤桶也是用了类似的方式,杨浦区绿化市容部门从排摸到正式撤走垃圾桶足足用了两个月,对沿路商户进行宣传解释和沟通;撤桶后,区里还加强了商铺分类上门收集和道路巡回保洁的频次,没有发生撤桶后“失控”的现象。
羊肉串变“羊肉吕”背后
对于开门做生意的商家,上海的强制垃圾分类政策又会对他们造成哪些影响呢?
半岛记者在起身前往上海探访前就已经感受到了垃圾分类的影响。记者事先在网上预订了一家靠近虹桥国际机场的经济型旅馆,很快收到提醒信息:因上海执行垃圾分类,酒店不再主动提供牙刷、梳子、剃须刀等“六小件”,建议客人自带。
入住上海后,记者也从客房服务员的装备中感受到了上海垃圾分类的力度和决心。记者所住旅馆配备了4组服务员,每组一辆房间清理车。自7月1日后,所有清理车上都多了便携式的垃圾桶和垃圾袋,便于在清理房间时直接分类。
“肯定不能让客人自己分啊,只能是我们分啦。”服务员高淑娟大姐坦言,垃圾分类规定的确也给她们增加了一些工作量。客房里以包装袋、纸巾以及食品外卖盒为主,这些都要一一分开收集。不过高大姐也说,习惯后区分起来难度不大,分了几天后也没觉得是什么太大的负担。
同样变化显著的还有外卖行业。从7月1日开始,上海外卖将不主动提供一次性筷子、刀叉等餐具。这些政策对上海的外卖市场已经产生了影响。
饿了么数据显示,自7月1日至7月30日,上海无需餐具订单环比(6月同期)增长达到了了471%。在上海各个行政区中,无需餐具订单量最高的浦东新区,无需餐具的订单占整体订单比达22%。这一个月来,无需餐具订单增速最快的是宝山区,增幅达579%。
一般来讲,外卖中的残余垃圾需要倒入湿垃圾,再把外卖盒倒入干垃圾。许多用户为了方便垃圾分类,在叫外卖的时候都会备注一下。比如说,消费者在点珍珠奶茶的时候,就会说只要几颗珍珠,因为多了也吃不掉,还要再进行垃圾分类。点烧烤的用户,有的会说不要签子,把金针菇、土豆片和羊肉都放到茄子的盒子里就可以了。
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主动给外卖瘦身,“羊肉串变羊肉吕”(不要签子)的段子在上海也成了现实。
源头分好类的垃圾去了哪
半岛记者在上海探访期间发现,这里的垃圾分类可以说实现了从源头到终端的一以贯之。
为了避免分好类的垃圾重新混装,上海的垃圾清运车专门分成干垃圾和湿垃圾两种车,同时两种垃圾的清运时间也完全错开,确保专车专用杜绝混淆。完成源头垃圾收集后,干湿垃圾车分别送往相应的终端处理厂。
在上海市黎明资源再利用有限公司,这里负责处理浦东新区北片区的干湿垃圾。据相关负责人介绍,每天约有2300吨干垃圾运到这里,这些干垃圾将通过焚烧发电,供应周边区域用电。
干垃圾能够发电,湿垃圾也可以。在公司处理湿垃圾的有机质固废处理场,每天大概能处理300吨湿垃圾。湿垃圾分拣去除塑料袋等杂质后,经过粉碎、提油等步骤,将通过厌氧发酵产生沼气,并用于发电。残余的沼渣将被送入焚烧炉焚烧处理。1吨湿垃圾目前产生的沼气大概有80立方米左右,可以发电150度左右。
工作人员介绍,自从强制垃圾分类以来效果显著,以前垃圾坑有很多类似塑料袋、铁罐子,包括一次性筷子等不是湿垃圾的杂质,造成一些设备的卡堵,影响生产。现在垃圾分类更明确,湿垃圾纯度提升,也大大提高了他们的产能效率。截至今年6月底,湿垃圾处理厂已累计用湿垃圾产沼425万立方米,累计发电约885万度,全部供应电网,“反哺”千家万户。
上海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满月,市民习惯逐渐养成,分类效果初步显现。上海经验能给包括青岛在内的其他垃圾分类试点城市带来哪些启示呢?
有法可依是前提。
在上海街头巷尾,随处可见垃圾分类的法律法规展板,从国家到上海市,从街道到社区,相关规定都非常清晰明确,居民百姓有法可遵有规可循。
上海经验显示,在制订政策法规的过程中,各地方应该既要借鉴经验,也要发挥本土智慧,更要深入基层,多沟通交流座谈,要综合分析考虑地方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资金投入情况、居民综合素质情况等因素,不能闭门造车,不能照搬照抄,不要盲目追求高大上。
全民参与是核心。
实地探访上海垃圾分类,记者感触最深的就是自上而下的全民参与感。在上海探访的4天里,记者每天打车时都会听到收音机传来垃圾分类的新闻及话题讨论,居民参与其中的热情非常高。其中有多次节目是上海各区的区长直接做客电台在线答疑解惑,遇到问题当场落实处理。而在不少社区,居民自发形成社区垃圾分类公约,在原有规定的基础上自我约束。
资金投入是保障。
垃圾分类不是一次性工程项目,而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运营项目,地方政府应该根据当地的财力分步骤开展垃圾分类工作。引用采访中上海一位街道环卫办干事的话说:“光喊着要搞垃圾分类但又不拨钱那纯粹是在作秀,喊得再厉害最后也是空。”
考核是必备手段。
在居民整体素质和自觉性还没有达到理想中的水平的情况下,建立相应的考核和执法办法并强有力地实施推行是保障垃圾分类工作成功持续实施的重要手段。
上海市城管执法局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7月份,该市共出动城管执法人员52400人次,开展执法检查18100次。期间,共教育劝阻相对人13506起,责令当场或限期整改8655起,依法查处各类生活垃圾分类案件872起。这些实实在在监督行动为促进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和资源循环利用提供有力的执法保障。
因地制宜是关键。
垃圾分类要“因地制宜,找对入口”,各地经济状况、基础设施条件、居民素质差异较大,垃圾分类工作不应照搬照抄甚至搞一刀切。上海市在实施垃圾分类时也是依次开展试点,在把住总方向的基础上给予各末端充分的调整空间。
在垃圾分类过程中,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上海的经验告诉我们,指望一个完美的政策解决所有问题是不可能的。听到的争议,看到的矛盾,都是共同塑造城市认同的机会和过程,是新一轮全民素质提升的机会,同时也倒逼社会治理进入一个更高的阶段。
新闻推荐
青岛市中小学生社会课堂网络平台试点上线!首批面向57万小学生开放 想参加社会实践一键可约
半岛记者孙雅琴想参加某类主题的社会实践,可就近查找,一键预约,还能通过720°VR全景提前了解场馆特点……8月1日,记者...
青岛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