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家人的情谊当年那个黄毛小丫头 写出冯玉祥生命最后的篇章

华西都市报 2019-07-15 04:00 大字

两家人的情谊 1943年冯玉祥送给余华心的画。

1943年春节,9岁的余华心由母亲刘兰华带着,到重庆给冯玉祥拜年。76年后,余华心仍然记得,当时冯玉祥穿着一件粗布棉袍,站在她们娘俩面前。余华心和母亲三鞠躬,冯玉祥回敬三鞠躬。

两幅画,见证两家人的情谊

中午冯玉祥留了母女二人吃饭。午饭过后冯玉祥把她们带到书房,给她们每人画了一幅蔬菜水彩画。给母亲的画上,提款是“兰华女士”,题词写着:“一个大白菜,味是真正美,大家常常吃,打得倭寇必败北。”

画面上,几笔黑墨勾勒出白菜的轮廓,一点绿色,画出菜叶的清脆。

给余华心画上的题词写着:“红萝卜、紫茄子,味都好,味都香,大家多吃些,一定打过鸭绿江。”这是冯玉祥对抗日战争必胜的信念。

画面上有一个萝卜和一个茄子,同样是聊聊几笔。

虽然余华心当时只有9岁,冯玉祥同样称她是“华心女士”。

如今,这两幅画都挂在余华心家中的客厅。

这两幅画,也见证冯、余两家的交情。

余华心的父亲余心清,跟随冯玉祥20余年。后来冯玉祥送他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遇到了刘兰华。而刘兰华和冯玉祥夫人李德全,曾是北平贝满女中的同学。1958年,余华心和冯家小儿子冯洪达结为连理。

提起笔,为冯玉祥著书立传

改革开放后,余华心写信给全国政协,提出要写冯玉祥的传记。得到支持后,全国政协给余华心位于青岛的单位发函,调她去北京。“我去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冯玉祥全部的资料都在那里。”余华心说,新中国成立后,婆婆李德全把有关冯玉祥的28个箱子资料全部给了全国政协,全国政协因不便保存就转到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

为了收集更多的资料,余华心还走访了冯玉祥的旧部、故交,获得大量第一手史料。

余华心一个人在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的办公室里,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写了近20万字的《冯玉祥将军魂归中华》,1981年出版。

书中,余华心着重写了冯玉祥到美国以后的经历,首次披露了冯玉祥反美、争取民主等一系列事迹,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1982年,中央召开了隆重的冯玉祥百年诞辰纪念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邓小平接见了冯家后人,谈及许多往事,他说冯玉祥“是很值得我们纪念的人物,他一生有相当长的时间为国家和人民做了许多好事,建立了丰功伟业。”

研究公公冯玉祥将军几十年,写作字数达60多万字,如今的余华心早已是国内研究冯玉祥最权威的人之一。

说起来,余华心与冯玉祥见面次数并不多。

1935年,冯玉祥组织领导的抗日同盟军被迫解散,到泰山隐居。当时在同盟军中任总务处长的余心清,带着夫人和一岁多的余华心,也上山居住。

抗战期间,冯玉祥各地奔走,号召抗日。余华心母亲刘兰华时任齐鲁大学女生部主任,母女俩随校南迁到成都华西坝,因而有了上文提到的重庆拜年之行。

回忆起几十年前和将军的那次会面,余华心说,当时谁能想到,日后我会成为他的儿媳妇,而当年那个黄毛小丫头后来会拿起笔,写出他生命最后的篇章,为他著书立传。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王国平 施诗晨 李雨心

新闻推荐

难忘童年少年时(连载三十二)

张传玺38、简朴、活泼的子小学1939年秋,我因涛雒的形势紧张,学校开学无望,就到子小学插班,读四年级下学期。学校设在子村...

青岛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青岛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